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陈志龙: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与金融稳定

时间:2019-10-24 07: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陈志龙

  我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前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但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内在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却不容忽视。三十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金融体系累积了大量风险,而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不同风险的交叉、叠加、共振和传染都可能引发金融脆弱性风险。

陈志龙: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与金融稳定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27日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范围,规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流程和总体方法,合理认定对金融体系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意见》所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包括系统重要性银行业机构、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系统重要性保险业机构,以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认定的其他具有系统重要性、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中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圈定”是补监管短板、防范“大而不倒”风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在复杂环境下坚持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保证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今年初,国务院决定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新设机构设在央行,职责是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审议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大规划,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关事项,统筹协调金融监管重大事项,协调金融政策与相关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综合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等。《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应视为继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后,保障金融稳定、提升金融安全能力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就高屋建瓴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10年前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心脏的美国次贷危机的一幕金融“大败局”,都验证了小平同志这个判断的高瞻远瞩。一大批有着百年荣光的老牌金融机构,它们虽安然度过了两次世界大战、9.11恐怖主义袭击、网络股泡沫破灭等多次重大危机,最终却在次贷危机中实现了恢弘的自我毁灭。次贷危机爆发后,其对经济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促使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定问题。而随着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检讨和不断深化,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地加强风险防范。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要对各国和区域金融稳定状况作评估规划。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相关理论(如泰勒的“双峰论”等)来鉴别金融业的宏观金融稳定、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目标函数及实施机制,这也有助于各国监管当局提高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深入思考。特别是一些国家出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职能和金融监管职能分离的情形,公众越发关注中央银行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其业务规模大、结构和业务类型复杂、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强,在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呈现出与一般风险不同的特征,其风险一般具有隐匿性,较难察觉和评估,当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则会急速暴露,迅速变为系统性危机,且极具传染性、破坏力和冲击力。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次贷危机时说:“金融风险长期潜伏的病灶,隐藏得很深,但可能爆发在一瞬之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这一点要高度警惕。”危机的引信一旦触发,经济金融陷入瘫痪状态,金融恐慌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冲击,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从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来看,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中国传统“4大天王”均在列,从全球来看,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加强监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附加资本要求和杠杆率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以提高抗内外冲击的能力。可以预见,被认定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需遵循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或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从这些机构在金融体系所处地位来看,理应受到与其系统重要性程度相一致的监管要求。《意见》实施后,相当一批系统性重要机构首先将面临资本补充问题。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