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滄源:阿佤山區的教育突圍

时间:2019-09-25 06:2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萬裡邊疆教育行

驅車行走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車窗外不斷退去的青山翠竹,讓記者心曠神怡。這個宛若世外桃源的地方,就是素有“世界佤鄉”之稱、位於滇西南邊境線上的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新中國成立后,作為民族直過區,滄源由原始社會末期一躍千年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滄源99.2%的面積是山區,但大山阻隔不了佤山人民發展教育的夢想。在教育部滇西扶貧工作中,中央電化教育館與滄源結成幫扶對子,滄源自治縣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化將一個個散落在大山深處的學校,連接成一串串美麗的教育“珍珠項鏈”,促進了教育均衡,提高了教育質量。

2014年,滄源自治縣人均受教育年限隻有7.9年。2018年,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利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9.1年。其中,教育信息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傳唱著《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滄源人民,如今又唱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之歌。

實現縣域教育信息化資源全覆蓋

兩株枝繁葉茂的三角梅形成的一簇簇紫紅色覆蓋了大片的校園,一棵碩果累累的菠蘿蜜樹矗立在操場邊上,與三層藍白相間的教學樓交相輝映。校門外的馬路外側是一個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小山溝,山溝的另一側就是緬甸。

這個距離中緬邊境不到200米的滄源自治縣班老鄉新寨國門小學,隻有一至四年級,是一個有115個小學生的教學點。在計算機教室,30台整齊排列的電腦讓記者感覺到,這所大山深處的學校,在信息時代並不孤獨。

“現在,我們人手一台辦公電腦,可以更便捷地查找資料,了解外面的世界,與優秀教師進行在線交流。”新寨國門小學校長田國強高興地說。

滄源自治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楊權文告訴記者,這主要得益於滄源自治縣啟動的教師辦公電腦“一師一機”配備工程。從2013年起,滄源積極抓住國家實施“農遠工程”“薄改項目”“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以及中央電教館定點幫扶等機遇,以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使滄源教育舊貌換新顏。

康龍初是滄源自治縣民族中學的物理教師,1988年從湖南常德來到滄源時,上課就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擦”,“而現在,通過多媒體可以隨時播放視頻、動態圖。如阿基米德定律,孩子們看了視頻馬上就懂了”。

6月4日,滄源自治縣校園捐贈儀式在滄源自治縣國門小學舉行,此次捐贈實現了滄源自治縣智慧校園全覆蓋。

滄源自治縣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楊金勇,是來自中央電教館的挂職干部,他告訴記者,為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滄源自治縣實施了以“三通兩平台”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制定了《推進教育信息化實施方案》,採用“項目拿一點、政府投一點、學校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的方式,構建起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格局。滄源教育信息化經驗中最重要一條就是站在脫貧攻堅的高度謀劃推進信息化教育,全縣建立了以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普惠應用促進民族直過地區教育整體發展的模式與路徑。

目前,全縣所有學校開通專網並投入使用,百名學生計算機達標率達100%,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多媒體教室100%覆蓋,學校網絡連接實現100%覆蓋。滄源自治縣還依托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開辟了學校空間網站,全縣建有學校空間平台23個,教師空間1800余個,實現了教師人人通。

同步課堂助鄉村校開齊開足國家課程

6月11日晚上8點,乘車從滄源縣城出發一個多小時后,記者來到了距離縣城40多公裡的班洪鄉南板村。村子規模不大,一座座白牆紅頂的民居錯落有致地佇立在山坡上,家家戶戶都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山雨欲來,一片片帶著水汽的白雲在身邊飄蕩。

沿著水泥路往上爬行10分鐘,終於在大雨降落之前到了班洪鄉南板完小。在教學樓一樓的六年級教室裡,26名學生和班主任李永明,正在聚精會神地盯著黑板上的大屏幕。

“張大媽有5萬元,准備存入銀行兩年,年利率為5.5%,到期能取到多少錢呢?對於這道生活中的百分數問題,應該怎麼做呢?”屏幕上正在實時直播滄源自治縣國門小學教師蔡薈瓊的數學課。此刻,全縣所有六年級學生都在借助全景平台實時收看直播課。

“通過觀看直播課,學生可以享受到縣城優質學校的教育資源,教師也可以學習好的教學方法。同時,直播課也彌補了偏遠鄉村學校音樂、英語、美術等學科教師不足的缺憾,使教學點也能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南板完小校長王洪明說。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