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中信银行 在改革创新中践行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09-03 11:4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勇立潮头阔,“中”流击水更远航。2019年是2018-2020年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而6月30日又是一年之“中”,三年规划之“中”。“中考”既记录了过去的成绩,又预示着未来的成果。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上,中信银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截至6月30日,中信银行总资产达6.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存贷款增幅处于近年高位;实现931.5亿元,283.1亿元,拨备前利润686.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10.1%、17.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创多年新高。不良贷款率1.72%,下降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上升7.1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稳步向好,风险抵御能力持续提升。

  一、 牢牢把握“稳”与“进”

  “稳中求进”是商业应该遵循的经营理念。“稳”是稳原则、稳优势、稳质量;“进”是提管理、强能力、明方向。

  传统优势“稳”,新起之秀“进”。行长方合英用“坚守零售业务转型,重塑对公业务优势”16个字来解读中信银行的中期。对公业务是中信银行传统优势和特色。上半年,中信银行突围银行普遍面临的“存款困境”,对公存款突破3万亿元大关,居股份行前列,增速创多年新高。然而,中信银行没有止步于表面的繁华,对公一体化等深层次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稳固对公优势并不等于选择一条腿走路,零售作为新起之秀,其逆周期性、稳定性和风险分散性成为战略转型的有力支撑。目前,个人客户已近1亿户,管理资产近2万亿元,贵宾、私行、信用卡客户高速增长;零售营收和中收占比分别超过36%和65%。零售势能正加速释放。

  规模增长“稳”,结构调整“进”。评判一家银行的优劣已不再以规模论英雄,业务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中信银行将结构优化列为发展之要,强调资产、负债、中收“三端”并举,拉长核心存款、问题贷款、客户等关键指标的考核周期,为夯实基础留足空间。我们看到,非息占比达38.6%,中零售占比70%,卡、、投行、托管等低资本消耗业务飞速成长。

  资产质量“稳”,盈利能力“进”。资产质量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根基”,没有这个根基,发展再快也是进一步退两步。中信银行以“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重点推进机制、流程、技术等6类20余项变革,并提出问题贷款“七个一点”工作思路,筑牢平安中信“堤坝”。上半年,不良率稳步降低,资产质量持续加固。在拨备计提同比提高80.3亿元的同时,净利润同比增加25.9亿元,过滤掉风险的真实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深刻理解“义”与“利”

  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曾指出,银行经营应“先有大局,才有小局;先有整体,才有局部;先无私,才能有己私;先利他,才能利己”,这也是中信银行一直以来秉持的经营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的天职,是银行最大的“义”之所在;而在后工业化时代,沿着供给侧改革方向进行前瞻性资产配置,通过解决社会融资需求难点和痛点获取收益,是银行最大的“利”之所在。

  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信银行原名“中信实业银行”,它肩负实业兴邦使命而生。近年来,中信银行始终心系实体经济,且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上半年,97%以上新增资产投向和债券投资领域,且重点布局三大三高三新领域。其中,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增长23%,高出贷款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大幅高于银保监会和央行考核标准,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远低于监管标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