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借鉴国外职教经验开展本土化实践,建企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

时间:2019-09-01 06:2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教育类全国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前茅,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斩获19金……在江苏这块职业教育的高地上,苏州市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前列。

  6月,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会在苏州召开,“活力强、有特色,尤其是在产教融合这个关键问题上敢走新路、出实招”,成为与会人员对苏州职业教育的共同印象。

  苏州职业教育破题“校热企冷”,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格局的密码是什么?

  特色发展,打造职教本土化品牌

  苏州太仓市位于长江口南岸,与崇明岛隔江相望。1993年,太仓迎来了首家德资企业,此后,对德合作逐渐从产业延伸至科技、教育等领域。如今,在这个比上海市域面积稍大的县级市,密集分布着300多家德国企业,已发展为国内德企聚集程度最高、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与对德合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起航的,是太仓市引进德国“双元制”并进行本土化创新实践。“可以说,这些年太仓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德国‘双元制’引进、消化并不断创新的历程。”太仓市教育局局长王晓芸说。

  “双元制”的精髓在于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太仓先后与德国工商行会(AHK)上海代表处、德国手工业行业(HWK)等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考试认证基地,开发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双元制”教育“太仓经验”。

  在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是汲取了德国“双元制”核心并进行本土化的探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树明介绍,学校与20多家德企共建中德培训中心,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即与企业签订合同,同时具备学生、学徒两种身份。学生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在培训中心接受模块化技能培训,再以企业员工身份接受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三方交替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毕业时除了毕业证书,还可获得国际通用的AHK职业资格证书。”韩树明说,目前该中心已培养出3000多名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除了在德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太仓、张家港、高新区等地开展德国“双元制”教学实践外,在酒店管理领域,苏州还学习借鉴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旅游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在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学习丰田和现代人才培养经验,引进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在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在常熟学习英国“现代学徒制”……苏州充分利用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学习借鉴海外职业教育经验,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抓关键问题,企业成重要参与主体

  2017年,为解决企业遇到的高技能人才瓶颈,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立企业大学——富纳智能制造学院。它充分发挥了企业办学的优势,引入各方资源,打造双师型教科研团队,实现了课程对接产业需求,教学内容对接岗位职责,实训设备对接生产过程。

  “富纳和职业院校比较大的不同是,富纳所有装备都是工业级的,而且是企业自己生产的,并不断更新,来保持技术的领先和学生对不同技术场景的适应性。”谈起企业大学与职业院校的不同之处,曾在高职院校有过任职经历的富纳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单强感受明显,“富纳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它的一端还连接了30余个企业,另一端与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深入合作,目的是架起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打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最后一公里’。”

  纵观全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大致相同,其中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产教怎样深度融合。企业的参与决定了产教融合的深度,而苏州紧紧抓住了这一关键。

  在太仓,德资企业参与建设了10多个“双元制”培训平台。其中,2001年由中德两国政府签约成立的“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是中国首家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机构。它以企业为主导,实训场地建在企业车间内,设置磨具制造、工业机械等专业,培训合格的学员将获得三张文凭证书——一张德国商会颁发的专业技术工人等级证书,一张中专文凭,一张由人社局颁发的中级技术工等级证书。

  企业已成为苏州职业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这不仅与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有关,还在于政府的重视和引领。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