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领跑全球教育的新加坡迎“大地震”,因材施教还是“公平竞争”?

时间:2019-07-24 19:1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是享誉全球的,学生素质也不言而喻。可就在各国纷纷前去取经效仿的过程中,也就是这个月,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却颠覆了整个新加坡教育界——这个国家,将迎来5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教育变革!

新加坡这次改革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将要取消将不同成绩的学生放置进不同的“快慢班”的分流机制,学生可享受统一的学制,还可与高于或低于自身水平的同学一起上课。

这听起来似乎是好事,这不就是想要“促进教育公平化”吗?但也未免让人疑惑,在许多国家,教育资源的公平与均衡早已被视作重要的奋斗目标,怎么到现在,领跑全球的新加坡才刚刚开始进行此方面的变革?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几部反映新加坡教育现状的纪录片说起……

这里的教育“不要公平”

当一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前任国防部长,坦然地面向媒体镜头,表示自己并不认为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同等教育”之时,倡导教育平权的人们,可能会觉得这人脑子短路了。

然而,这一幕却真切地发生在央视拍摄的纪录片《无声的革命: 新加坡教育解读》中。彼时,新加坡教育部长、同时也是上任国防部长的黄永宏就说,“并不是每个出生在新加坡的孩子,都要接受大学教育”。

因为在新加坡,“大学”作为精英教育的代名词,仅仅开放给最优秀的一小撮学生;而那些无论怎么学都考不出好成绩的学生,则应该认命,安心在职业技术学校度过学生生涯,毕业后,到社会上靠手艺谋份差事。

每个人,都应该待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里。

这也正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分流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的“小升初”几乎有着和东亚国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整个新加坡十二三岁的孩子将用小学毕业后的一场考试,决定未来二十年的人生走向。

成绩最牛的精英学子,将升入直通车课程项目(Integrated Proramme),享受大量政策上的帮助,比如不用选拔考试、课程与名校接轨等。这意味着小学毕业之后,一只脚就已经跨进了最强高等学府的大门。

水平尚可、但没那么“精英”的,则会进入快捷流学校(Express Stream),用四年正常的学制,学完中学的科目。

成绩在中等偏下的学生,将被分进普通学术学校(Normal Academic),无论你乐意不乐意,都得读五年才能从中学毕业,也就是比普通的四年学制,多花上一年。

而那些学渣中的学渣,就只有被直接送进普通技术学校 (Normal Technical),在那里,最高目标无非就是顺利毕业,然后顺利找到一份体力劳动的工作。

黄永宏认为,考试与分流,恰恰是新加坡教育得以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图源/央视纪录片《无声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读》

它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机制,通过层层选拔,找到全国最聪慧的学生,再通过制度性倾斜的优质资源和机会,将这群本就底子极好的苗子,培养成活跃于上流社会的精英。

那些不是精英的普通人呢?他们也会在适合自己的教育层次中发挥专长,做个踏踏实实的普通人。而为了证明新加坡教育“因材施教”的正确性,他还谈到了两个例子。

1、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顺利通过了“小六会考”,即决定命运的小升初考试,但两个A、两个C的成绩,让她与前两个层次无缘,最终就读于普通学术学校。

就读小学期间,伊莎贝尔一直就被师长认为学习速度慢、不够自信,考不上比较好的层次,也让伊莎贝尔的父母颇有些无奈,但成绩已经出来了,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但进入了教学进度比四年学制更为缓慢的五年制普通学术学校以后,反而让伊莎贝尔变得如鱼得水。她在学校里的表现依旧称不上优异,但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伊莎贝尔的父母似乎也已经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女儿这辈子都不可能是考上名校的精英,在中等偏下的层次里做个普通学生,也挺好。

2、哈姆卡

两次都没通过“小六会考”的哈姆卡,是比伊莎贝尔水平还要差的学渣。

对于小升初,哈姆卡和家人都已不抱希望。

确定了职业技术学校路线的哈姆卡,不再学习让自己感到头痛的数学,而开始充分挖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参加划龙舟比赛一直取得第一,正是因为自己有着充沛的体力、良好的协作能力与出色的领导力。

在得知自己能够进入还不错的职业技术学校——工艺教育学院以后,哈姆卡高兴极了。在他心里,学习能力差但动手能力强的自己,一定能在这所学校里开拓一片天。

这两个学生的例子,可以说是生动反映了新加坡分流制度的“优越性”。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