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政协委员热议中小学生减负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书包轻起来

时间:2019-07-22 14:0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书包轻起来

  政协委员热议中小学生减负

  □ 本报记者 王娈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念叨了多年的口头禅,依然是莘莘学子真实的写照。  

  堆积如山的作业,挑灯夜读的身影,上不完的课外辅导班……“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郑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开举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广受关注。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全国政协2018年举行双周座谈会,教育部联合其他9部委在2018年12月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

  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重视中小学生减负方向是对的,但要真正把“负”减下来,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全社会,都要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迅速行动起来。只有动真格,出实效,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才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

  负担源于竞争焦虑

  北京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委员认为,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减负举措,首先必须就中小学生减负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我们所说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正常规定的学习计划、额外增加的那一部分任务。负担通常表现为上不完的辅导班、写不完的作业。”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委员告诉记者,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自然让人联想到学校和家长。

  在谈到学校的原因时,梅国平分析说,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教师绩效的评价方式以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和选拔方式都有可能是造成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因。如果学校过分看重升学率,就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老师的绩效指标之一,在绩效考核的驱动下,老师之间会形成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老师之间就会形成“你多留一道题我也多留一道题”的相互比较,这些自然会体现在学生的作业量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家长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更为可怕的是,这是一场看不见对手的竞争,因为所有同龄人都是竞争者。

  “我也想让孩子接受快乐教育,把孩子玩耍的时间还给他,周末不用上各种培训班,这样不仅孩子轻松,家长也轻松。”北京市朝阳甘露园小学一位学生家长无奈地叹气说,周围的家长都在给孩子报班,看着别人都在往前跑,怕被别人落下的焦虑心理让自己无法置身事外。

  对于家长的这种焦虑,梅国平认为是人之常情。

  梅国平告诉记者,家长的焦虑感在加重中小学生负担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有时,家长的这种焦虑还会反过来影响学校,因为家长会通过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和舆论传播,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行为,从而间接地加重学生的负担。

  资源不均引发恐慌

  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告诉记者:“孩子的课业负担重,更多的是教育观的问题,因此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倡全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梅国平说:“要改变家长的焦虑感,就要加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育儿观。同时,家长要主动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

  在谈到为什么怕被别人落下时,孩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长海莉直言:“如果在小学竞争中失利,就意味着上不了好的初中,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难以被重点高中录取,最终影响高考的成绩。说到底,孩子最后是要经历高考这一关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一步落下,步步落下。”

  目前,持有这个观点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在沈开举看来,家长焦虑的根源来自于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恐慌,这种恐慌使得他们盲目给孩子报辅导班,希望孩子通过汲取更多的知识,从而获得进入名校的资格。“紧紧抓住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个‘牛鼻子’,持续解决,久久为功,中小学生的书包一定会轻起来,课外辅导班一定会少下来,孩子们一定可以告别题海战术,减负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高价学房、高考工厂之类的新闻屡见报端,这些都是佐证。“作为家长焦虑的主要外因——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李有毅这样说道。

  平衡丰富教育资源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