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绽放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

时间:2019-07-21 01:5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本报记者 刘芬 通讯员 高红广

汉寿县城往南16公里有一座美丽的小镇,镇上有一所乡镇中学叫太子庙中学,一位名叫潘艳妮的老师,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的精彩。2015年,潘艳妮被评为汉寿县“最可爱的乡村教师”;2017年,潘艳妮当选汉寿县人大代表;2018年,因为她倡导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提案得到县委、县政府重视,孩子们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黄土操场……

潘艳妮是农民的女儿,1999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潘艳妮决心反哺家乡。当时偏僻的毛家铺小学缺老师,有点资历的老师都不愿去,潘艳妮主动申请到这里教书。毛家铺小学四个年级只有三个老师,基础设施差,没有食堂,连自来水都没有通,因为学生少,只能开展复式教学。

艰苦的条件,没有磨灭潘艳妮的进取心,她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还坚持搞教研,在论文《浅谈村小复式教学》中,潘艳妮提出把复式课一堂课的时间改为50分钟等新观点,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2001年10月,潘艳妮大胆尝试把分组讨论用到教学中,以此为基础执教的《秋魂》一课在全县课堂教育比武中获得一等奖。

2002年下半年,潘艳妮结婚了,调入丈夫工作的太子庙中学。

在农村中学当班主任,接触的多是留守儿童,有些学生很叛逆,工作难度很大,可潘艳妮从不放弃一个学生。前两年毕业的学生里有一个姓李的女生,初三时出现了早恋倾向,家里又无人疏导她,她竟然离家出走了。“当时是冬天,潘艳妮恰好感冒了,烧到40度,全身疼痛,头晕乏力,打完吊针正在休息。”潘艳妮的丈夫回忆。

潘艳妮得知情况后,拖着丈夫冒雨四处寻找,直到凌晨一点才在一家网吧找到这名学生。看到潘艳妮冻得嘴唇发白,浑身发抖,虚弱地靠着椅子坐下来,小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后来潘艳妮又多次找她谈话,终于将她从早恋的泥潭中拉了回来。

辛勤的付出总能收到回报,潘艳妮的工作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她班上的学生永远是同年级最多的,学生们学习也很刻苦,她近年带的两届学生参加中考,分别有12人、14人被省示范性中学录取,超过全校上线人数的一半,创造了这所普通农村中学的升学奇迹。

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潘艳妮尽情挥洒着青春热血。她说,“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风雨兼程。认真做好每件事,真心对待每个学生。”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