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

时间:2019-07-18 08:5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

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

  亲子关系与日常交流状况

注:“关系”指的是“与父母的关系非常亲近”;沟通1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沟通2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和同学的关系”;沟通3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和老师的关系”;沟通4指的是“经常与我讨论心事或烦恼”。

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

  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教育状况 (单位:%)

注:“6年”“9年”等分别指父母双方受教育年限的最大值为6年、9年。

编者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今年2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将强化家庭教育作为重点问题列出,并表明要启动家庭教育立法研究。近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的通知,新增了“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儿童共同成长的过程”等家庭教育核心理念。在社会各界热切关注此话题的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组成“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针对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在内的40所学校,共计5638名小学四年级学生,采用分层等比整群抽样、深度访谈、焦点讨论等方式,探讨家庭教育对于子女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其中,调查样本重点关注了流动人口的子女,因此非京籍样本占比59.3%,农业户口占比45.32%,均略高于北京实际情况。

在这个任何职业都需要考证或者培训的年代,只有家长这一“职位”可以直接“无证上岗”。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家长应该怎么做?家庭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子女的发展?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中国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家庭教育现状愈发引起关注

调研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下:

父亲与子女的沟通力度小于母亲。数据显示,母亲最为关注的是子女的学校生活,61.49%的学生选择了“母亲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46.41%学生认为“父亲偶尔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相比之下,父亲反而更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40.66%的学生认为“父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比重高于父亲经常与孩子谈论“学校发生的事情”“与同学的关系”或“与老师的关系”,但是仍低于55.03%的学生报告“母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此外,88.2%的学生认为“我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近”,72%的学生认为“我和爸爸的关系非常亲近”。由此可见,家长与子女的日常交流中不仅关注了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还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然而与母亲相比,父亲与小学生的沟通力度仍显不足。

家长偏重“学业表现”,轻视“文化生活”。调查发现,父母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表现尤为重视。仅有18.28%的学生报告“上个星期,父母没有检查我的作业”;20.21%的学生表示“上个星期,父母没有指导我的功课”。然而在文化生活方面,26.47%的学生表示“上个月从未和父母一起参观过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等场所”,25.88%的学生报告“上个月从未和父母外出看电影、演出、体育比赛等”。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每周都参与了对子女学业的督导,而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带孩子一起参与文化活动。在教育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41.9%的小学生主动表示“希望父母更能关注我的学习情况”。

流动人口家庭的亲子沟通较少。与非流动学生相比,流动学生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亲子沟通较少、亲子关系一般、父母参与较少的问题。流动人口大多是为了打工挣钱从老家来到新城市生活,在谋生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受限于自身教育程度无法为孩子提供学业指导,可以将目光转向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亲子日常沟通的频率。与之类似,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存在较低的家庭教育质量。在二孩时代,父母应当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感知他们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

高学历父母检查作业的频次不高。如果以父母教育水平作为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数据显示,社会阶层越高的父母陪伴子女高频率参加文化活动的比重越大。例如,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最大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中有16.69%的人表示“上个月与父母外出看电影、演出、体育比赛的频率为每周两次以上”,相比之下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最大为“小学”的学生中只有8.65%的人报告此选项。而且社会阶层越高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越亲近。例如,母亲受教育年限为19年的学生中有92.57%的人选择了“我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近”;70.40%的人表示“母亲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62.42%的人认为“母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