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一所全免费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

时间:2019-07-02 22:5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一所全免费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

“用知识改变命运”——国华纪念中学立校缘起。(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0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所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广东国华纪念中学以教育“斩断”贫穷代际传递的探索与实践》的报道。

3年前,当听到国华纪念中学(下简称“国华中学”)招生信息的时候,唐小龙和家人最初的感觉是“遇上了骗子”。

高中三年学费、食宿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不仅高中“全免费”,甚至考上大学、研究生,其学习、生活、交通等一切费用还都全部由学校承担。

“天上掉馅饼”的事,怎么听都像是被“忽悠”。

难怪包括唐小龙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不太相信。但“诱惑”毕竟巨大——唐小龙母亲早早去世,光靠做水电工的父亲每个月两三千块钱,不足以支付自己上高中和姐姐上大学的费用。

唐小龙决定冒险一试。

不过,报考前,谨慎的唐父还是两次从老家衡阳前往那所500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学校“实地考察”;录取之后,不放心的奶奶又亲自陪唐小龙去了一趟。

“幸亏当初上了国华!”今年8月22日,那个最初感觉“不太可信”的唐小龙已高中毕业;他扛着行李从衡阳坐火车上北京,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学生。

不仅唐小龙,17年来,近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寒门学子,都在这座“全免费”中学的全额资助下,圆了大学梦,甚至硕士梦、博士梦。

一所全免费高中与2900多个贫困学子被“改写”的命运

▲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在晨读。墙上是“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八字校训。谢锐佳摄

初 心

斩断贫穷代际传递,资助一个学生等于帮助五六个家庭

全免费、连袜子内衣都免费提供,这所总被误解的奇特民办学校,真实地存在于广东佛山。

在顺德区北滘镇一条普通马路旁,校园里探出头来的浓荫掩映着写有黑底金字“国华纪念中学”的校门。

能到这座温润美丽的南国高中上学有两个“铁”标准——家庭贫困和成绩优秀。

17年来,国华中学已接收的全国29个省(区、市)23个民族2924名寒门学子中,95%来自农村贫困家庭,5%来自城市困难家庭、失业下岗职工家庭。

14年前,家庭贫困的程晓平差一点就上不了国华纪念中学。

“补报国华那天,下着大雨。”2018年7月中旬,在高楼林立的北京金融街的一座写字楼里,程晓平回忆起当年自己如何“惊险”地搭上国华纪念中学这趟列车。

2004年中考,程晓平考了全县第12名。当他从同村的一位初中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国华”时,报名已经结束。

苦苦央求老师补报名时,父亲眼里的绝望和不甘,深深地印刻在程晓平的脑海里。

程晓平的家坐落在陕西彬县黄土高原上。因为闭塞,当时村里几乎没人出去打工,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只靠种小麦维持温饱。家里供程晓平一个人读高中已很吃力,上不了国华,就意味着妹妹将失去读书的机会。

当知道被允许参加国华招生考试时,正在集市上卖李子的程晓平收了摊就奔回家。

经过初试和赴国华夏令营考核之后,程晓平如愿进入国华纪念中学。

“世界明朗起来了,未来又有了无限的遐想和可能……”其实,当年程晓平早就做了“最坏”打算——上不了国华就回家种田,让妹妹读书。

3年后,国华毕业后的程晓平考上中山大学。

如今,毕业后找到不错工作的程晓平已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2014年底,程晓平把父母接到北京,再不用在地里刨食了。2016年,程晓平的妹妹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一个贫困家庭彻底从黄土高坡褶皱中走了出来。

关于命运转折的故事,在国华纪念中学还有很多。

祖母和父亲常年重病缠身,母亲身体羸弱,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几亩农田供养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入不敷出。

濒临辍学的盐城学子梅叶峰,遇到了国华。

3年后,梅叶峰被清华大学录取。

2013年,梅叶峰本科毕业,外出挣钱一年,还清了家里十几年所欠下的债;帮将要娶媳妇儿的哥哥盖了一座新楼房;备好父母治病的钱……

2015年,梅叶峰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求索,国华则继续资助。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国华学子中比程晓平、梅叶峰家庭境遇更差的大有人在。

有的从小就寄住在亲戚家,有的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不少是单亲家庭……

央视曾播出一个反映国华学子命运转折的纪录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哽咽乃至落泪。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