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中小学学区范围将进行合理划分

时间:2019-07-01 20:3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依据行政区划、适龄人口等因素,遵循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等原则,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合理规划生源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合理性”选择。

  据称,2016年以来,北京市教委积极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区域扩优改革。目前,北京超六成中小学已纳入学区制管理,学区在校生总数96.8万人,平均每个学区包含8所学校及7400余名在校生。

  在推进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工作过程中,北京市教委主要采取了加大市级经费支持力度、开展全市现状调研、加强项目研究和实践指导、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四项措施,保障了区域扩优改革成效。调研显示,学区制改革在缓解择校矛盾、保障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拓展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办学格局,强化统筹协调、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近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北京市教委明确要求,根据地区生源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统筹各学校、各学段资源要素,编制发展规划,科学预测学区教育规模,加强发展趋势研判,积极调控供需平衡,促进区域教育平稳有序发展。

  《意见》指出,通过建立学区管委会、理事会等组织形式,组织协调学区、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力量代表共同参与学区建设与管理,完善学区治理结构;通过协议、协商等方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各方教育责任共担、发展利益共享,完善学区协调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健全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完善学区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同时,积极调动各方参与学区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和多方协同育人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

  《意见》强调,统筹协调学区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学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丰富拓展教育资源,搭建学区信息资源平台,精准对接学区内各校资源需求与供给,最大限度提高学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教育资源整合、融通、共享带动学校和学区提升发展。

  此前,教育部曾明确要求,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此,《意见》特别强调,在尊重学区内中小学校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发挥学区优势,拓宽发展平台,增加发展机会,营造发展氛围。鼓励学区内各校加强校际协同合作,融通教育资源,贯通人才培养,促进干部教师交流。搭建教育教学交流平台,组织开展课程教学研讨、教师教科研训活动;搭建学生学习成长平台,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发展交流展示活动,促进师生增强实际获得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

  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的指导意见

  各区教委: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7〕46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学区制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新发展理念,适应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教育的新要求,加大区域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加强校际合作共享,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首都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质均衡。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丰富教育供给,增强发展动力,着力解决区域内校际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资源统筹。统筹协调区域各类教育资源,跨越资源边界,打通资源微循环,盘活优质资源,优化供给方式,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实现区域资源互联互通,不断满足师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坚持多元共治。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上下联通,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学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学校、街道(乡镇)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区建设和管理,协同解决学区发展的实际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学区发展共同体。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