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高校創新創業課程兩萬多門不少教師教育觀念落后

时间:2019-06-30 20:5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如何讓大學生“秒殺”創課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有一門《創新創業基礎》是選課“秒殺”課程。這門課本身就有創新味兒,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課堂在教室、網絡上和微信群裡,企業一線高管也成為老師,即通過MOOC(慕課)+SPOC(翻轉課堂、參與式教學、沙盤模擬)+名企微課+線下課堂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創新創業。大學生評價說,“這是一次都沒逃的選修課”“我面子薄,課程鍛煉了我”“解答了關於未來事業選擇的困惑”……

當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達成共識的時候,已經行動起來的教師在實踐中遇到一些問題:如何將創業教育持續開展並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

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家華,在全國高校創業就業精品課程建設高峰論壇上與近百位教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發現:目前,全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達2.3萬多門,教師超過2.6萬人,但是不少創業指導教師的創業教育觀念落后,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他認為,理想的創新創業教師應該是“你要學,我也學﹔你想干,我撐腰﹔你發展,我加持,給學生‘好友式’輔導”。

借鑒企業“復盤”,不設標准答案

教《創新創業基礎》的尹勝君曾和很多教師一樣,不知道如何教好一門創業課。她面對的學生是互聯網原住民,“自信、開放、國際化,崇尚個人奮斗”。對於創業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一半學生蠢蠢欲動甚至已經行動,另一半學生壓根兒不想。老師如果照本宣科滿堂灌,根本“忽悠”不了這些學生。

尹勝君希望學生能夠了解創新創業的基本流程和技能,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他們心裡“種下創業的種子”。

“低起點的生存型創業不用教,高起點的技術、資金密集型創業不適合教,還面臨著一半不創業的學生”,幾經考慮,尹勝君認為,讓創業和專業結合,提升視野是目的,因為無論學生是創業還是就業,他們未來都要開創事業。

尹勝君開始帶領學生在做中學。她給學生布置過很多任務,例如讓學生組織小組用100元啟動資金在兩小時內想出一個項目,練習3分鐘電梯演講,研究如何把某一專利轉化成為商機,撰寫一份合格的商業計劃書,讓學生像創業者一樣路演,也當評委去分析別人的項目,以盈利多少決勝負。

課堂不止在教室,也在網上和微信群裡。課前,學生需要在網上學習慕課並完成線上問卷,了解基本的內容。課后,還組織企業一線高管給在微信群裡給學生講課,並把內容保存在微信公號“名企微課”,學生可以隨時聽、反復聽。

根據學生的口味,尹勝君找來大學生技術型創業案例、一窮二白草根創業案例、創業明星的案例等。然后和學生一起研究,借鑒企業中最常見的“復盤”,不設標准答案。

最終,MOOC+SPOC+名企微課+線下課堂共同組成了26個學時,考核方式是課程和創新創業實踐。不過,得高分並不是目的,在盡量真實的創新創業課堂中體味和感受過程,培養了能力才是這堂課的真諦。

這門創業創新課程入選了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獲得全國創新創業精彩一課(全國10門),尹勝君以此課程參加卓越聯盟青年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獲得一等獎。除了榮譽,創新也帶來了更多的學生,僅在某平台的直播慕課就有3萬人參加。

課程創新了,配套還沒跟上

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副院長施永川的創業課程,成為教育部公示2018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他發現,雖然頂尖名校的普適性課程很多,但自己也可以發揮學校專業性特色突出重圍,“做慕課不只是把課程放上網,還需要和學生用心的互動”。

“傳統觀念是教師教、學生學,其實本質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江蘇大學教授、《創業計劃》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梅強說。為此,江蘇大學建立了“135塔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即讓100%的大學生通過課程接受創新創業知識,30%的人通過競賽和實訓項目接受系統培養,5%的大學生接受創業實戰、訓練及跟蹤輔導。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把專業和創業相結合,為藝術專業的學生定制專門的創業課程。這堂課把學生的創業能力需求歸納后,設計典型的創業任務,讓學生去自己體驗創業過程,最終完成教學過程達到創業能力。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岳昌君認為,各高校正在實踐的這種教育創新是基於聯通主義理論的社區型課程。在互教互學時代,人人都可以是知識貢獻者,教材也可以通過幕課等形式資源共享,教室變成了線上線下都有的智慧教室。

不過,當課堂的方式變得多樣了,一些學校的評價體系和支持並沒有跟上。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