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2 07:00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半岛记者 孙雅琴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类教育辅导APP纷纷走入岛城中小学校园。岛城中小学生使用这些学习类APP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弊端又该如何破解?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学生使用的APP五花八门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不少中小学生的课后学习和手机APP捆绑。1月4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岛城市区数名中小学生和家长发现,部分学校老师推荐了一些学习类APP给学生使用,各类APP五花八门。“孩子坐在书桌前就打开手机,说老师把作业布置在了软件上,必须要用。不让他做作业不行,但开着手机又担心他玩其他的。”说起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市区家长李女士直“吐槽”,从孩子上小学开始,自己手机上就陆续安装近十种学习类APP,有答题的、改作业的,还有跟老师沟通交流的等等。
“我们班里老师推荐使用的,主要是英语的‘一起作业’,里面一些学习内容与教材配套,当天有课的话需要在APP上完成相应作业。”另一名家长戴女士的女儿在市北区一所小学上六年级,从学习英语开始,老师就推荐了“一起作业”,做完后老师会在系统上“批改”,并公布孩子们的答题情况。“一些基本功能还比较实用,但是想要进一步学习,大部分是要收费的,而且里面还穿插了不少游戏功能。”
“我平时常用的学习APP有好几个,作业盒子,考拉阅读,一起作业……”五年级男生小管告诉记者,他除了每天的书面作业以外,还要做APP上的作业,“里面没有单独的游戏,但是可以闯关挣积分换奖品,很好玩。”对于采访中学生和家长提到的几款APP,记者也试着下载并使用,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以“学霸”等字眼诱导使用者购买课程;有的在正常使用中弹出导入游戏页的界面,容易让孩子分心;还有的提供搜题等服务,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教育部严禁有害APP进校园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凡进必审”,合理选用APP,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且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同时,要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对于学习类APP进校园“凡进必审”,家长李女士极力赞成。“虽然APP上的一些功能确实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但是我们家长的监督压力也增加了不少。”李女士说,每次孩子在APP上学习的时候她都要在一旁监督,一不留神孩子就有可能玩游戏去了。“对于游戏迷孩子来说,在APP上学习的弊大于利。孩子不会选择不会控制,不仅伤眼睛,而且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学习,单纯的为了闯关、挣学豆,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也有家长认为,现在已经进入智慧教育时代,应该让孩子接触手机、电脑,但是具体使用哪些APP,家长不够专业很难甄别,学校、老师应该帮忙把好关。
“部分APP优质内容缺乏和商业运营能力不足,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有的为激发学习兴趣开发益智类游戏,但对孩子学习心理和教学内容研究不足;有的则把学习工具纯当作商品,用不正当手段吸引和留存用户。”市区一所小学校长向记者表示,这些乱象的一个后果是家长可能对智能化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阻止孩子接触新型学习方式。
家长也需担起监护责任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文件,岛城学校和教师们也非常关注。一名资深高中校长告诉记者,目前被舆论质疑的APP进校园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害”;二是“泛滥”;三是“无监护”。“有害”指有的APP本身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其背后的问题是,有关部门对APP开发、运营商监管不力;“泛滥”是指APP名目繁多、鱼龙混杂,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为名大举进入校园,其背后的问题是,学校给各类APP进校园开绿灯,没有严格审查APP的内容;“无监护”是指学生在使用APP时,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学校也不查看APP更新,有的APP运营商盯着这一漏洞,引诱学生花钱玩游戏,学生表面上在用APP学习,实际却在APP上玩游戏。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