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解析

时间:2019-06-20 02:4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解析——语文
 
2004/04/16 22:30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变化中透出稳健——语文

  (张泽勇)

  与近几年的高考题相比较,也许2003年的考题是考生叫“难”最多的一年。但,我们从全卷的结构来看,试题应该说与去年并无差异,按理考生不该有陌生之感。但实际情况
却并非如此,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几个大的板块来作一些分析。

  1.基础知识部分

  本部分共6题,分别考查语音、字型、近义词选用、成语使用、病句(含第5、第6题)。考生反映较难的主要是第1、2两题。

  第1题从教师角度看,选项中的“盥”、“隘”、“谄”都极容易辨别出来,区分度非常明显,并无多大的迷惑性,但这只是对教师或者认识这几个字的人而言。对一部分考生来说,其中的“盥”虽然经常“听到”,却很少将音与形真正对应起来,故“盥”对考生来说是较为生疏的一个字,所以影响了做题的准确性,加之B项中“乖戾”的“戾”也是一个不经常用的词,因而考生反映该题较难。

  第2题考查同音引起的别字。难度较第1题要高,因为其中的“部署”、“恰如其分”、“伶牙俐齿”等都是容易出错又不易分辨出的词语,干扰性较强。同时本题最大的障碍出现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即”字,因为在平常的使用中大都用为“及”,故有些考生一开始就以此排除“A”,这自然就为后面的选择设下了一个陷阱。

  从这两题来看,其难度显然高于2002年及以前多年的考题,可以说与前些年在这两个题目上遵循的“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并不相符,甚至可以说较为生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今后的备考中对那些易错、易被忽略的知识点应该更加谨慎,做到吃透、记牢,如“恰如其分”的“分”等。至于较为生僻的字词,并不能因为今年出现就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还是应该立足“常用”。

  所以,第一部分应该说总体难度较2002年有所增加,稳中有变。同时,两个较难的题刚好处于试卷最前面的位置,对刚进考场、心情极为躁动的考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必然影响考生心理的稳定,引发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考生叫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2.科技说明文阅读部分

  该题的选文依然沿用了2002年《沙尘暴》同样的文体,如《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般社会科技类、自然科学类”,该大题共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文章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较2002年《沙尘暴》线索更加清晰,内容呈现更加简单,易于把握,语言精练流畅,基本上没有使考生为难的术语和理论。

  设题体现了文章阅读的方向: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的表述中去获取信息,在阅读中去理清文章内容的逻辑联系。总体来看,本部分应该是卷中较为容易的一个板块,重在考查阅读的能力,读文的基本技巧,同时材料的选取、题目的设置都体现出较大的稳定性。

  3.文言文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依然沿用人物传记,有一定的情节,可读性强,有利于“猜读”。但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这为考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段大意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文段为两部分,不是出自同一典籍,对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造成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在考场特定的气氛下,这两方面无疑使学生读懂文言文有了较大的阻碍,故学生会感到文言文较往年难。

  从设题来看,实词、虚词的考查选点较好,都是平常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字词。如第11题中的四个被考词:“讽”是《周忌讽齐王纳谏》中学过的;“哂”、“务”虽然较少应用,但现代汉语中“哂笑”、“务工”等词语还在使用;“遇”在《廉颇蔺相如传》“不如因而善遇之”中有同样用法。第12题考查了虚词“为”、“以”、“焉”、“因”,既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而且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用法。

  所以从考查字词的题目来看,文言文并无多大难度,关键是考生要能熟练掌握平时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能举一反三。

  因而,今年文言文阅读恰好是在文言文的整体把握方面增加了难度,强调考生阅读时整体理解。这是一个较好的导向: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汲取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至于词句是读懂的基础,相当关键,但却并非最终目的所在。因而不应该成为考查的关键所在。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