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中教育
网友作品展示:新课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平台

 

网友作品展示:新课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平台

——作者:林春来 来自:福建 上传时间:8月12日

央视国际   2007年08月13日 11:01 来源:


专题:“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网络作品大赛

我是一位高中政治教师,89年8月入伍至今,工作年限已达18个年头了。已经习惯了那种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如今面临高中新课改,一下子的转弯还真有点不适应。

不适应也得适应,要化被动为主动,高中新课改是大势所趋。个人的发展必须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不可置身度外。只有迈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头,才会给自己一个全新的机会。

新课改,是我个人专业成长的一个大平台,我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本文中,我想就个人在新课改实验中的点滴体验写下来。以便从新课改的一路走来的行程中大致勾勒出一幅我的探寻高中新课程情景图案,记录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悲喜经历。

课改宣传培训阶段:一个既盼望又迟疑的我

今年2月27日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全市仅六所,我校是本区惟一的一所省级样本校。6月中旬,我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本校组织的课改宣讲队,深入秀屿区各中学,宣讲课改新理念、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整体结构和特点等,分发宣传材料,从此开始我与普通高中新课程首次接触,一个新鲜的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心中有了几许期待。6月底7月初,我积极参加了莆田市第17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7月中旬又在仙游侨中参加了政治学科通识培训,了解课程标准读解、教材内容目标与课标的对应、基本理念与基本思想、教材呈现方式、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教学建议,全方位多层次对高中政治新课程进行宏观透视,还观看了相关的音像资料,这次培训由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谢绍火喜 主讲,我认真地做笔记,不解的地方当面请教谢老师,收获不小,感触不少。

新课程在专家和媒体看来那么诱人前景广阔,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没底,如果真正让我来操作的话,感到茫然无措,要出发又迟疑,可谓喜忧参半,五味杂陈,这一心态不能不算是矛盾重重,这个心结有待解开。由于笔者平时喜欢弄墨涂鸦为当地报刊写一些宣传报道文学副刊之类的小文章。也曾斗胆给CN刊物发送论文,对新鲜的东西怀有浓厚的兴趣。学校经研究,确定由我当编辑,编发我校高中课改简报。自6月份开始,每月一期,已编发三期。在编辑中,我的视野开阔了,信息多了,与网络媒体接触多了,走出校门,与兄弟学校联系多了,便有少许不成熟的高中课改体会,心中的原有心结也渐次松开了。

我先后被市、区教育局吸收为高中课改信息员,是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课题组成员。以上事务都是我的份内事,作为党员我有责任为新课程实验作出贡献。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冲淡我对新课程实验热情,我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课改理论文件方案自学阶段:一个求知求真的我

参照省里下发的文件方案等,我参与部分课改方案的初拟补充修改,一边学习理论充实新知,一边借鉴他山之石,不断探寻着前路,从头起步不断充电装备自己。

我在狐疑中探寻着前路。暑假里,多次利用进城机会,去图书城市新华书店搜索高中政治新课程资料,相继购买了《思想政治必修1 随堂通》《人教版·变式题解》《新课标·教案 思想政治必修》《高中优秀教案》等书籍,配合新课程《经济生活》教材作教案编写前的先行准备。

过去莆田人常说:“不一字教政治”,虽说这是一句戏言,原意是水平再低的人也可以教政治,不管效果只要教得下去即可,那仅是传统教学下的一种调侃而已。在推进素质教育下,类似的状况缓慢转变。

在过去的政治课堂,枯燥无味,没有激情,苍白无力,学生被动的机械接受,不易引起学生共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开小差的打瞌睡的大有人在,真正认真听讲的不多,由于学习气氛压抑学生成了接受灌输的容器,排斥的不屑的硬拗的无所谓的渐渐多了,以至个别厌学逃学。以上情形,我看眼里,急在心里,苦在策手无措。如何改变了强制学生听课,改变大一统满堂灌填鸭式,现在机会来了。

课改实施推进阶段:一个与新课改一起成长的我。

由欣慰欣喜到依恋留恋试图走出一片课改新天地。

新学年开学,我去校图书馆领回《经济生活 教师教学用书》(搭配两盘课堂实录VCD)《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同步 导学大课堂》尽快进入状态,以崭新姿态饱满斗志向新课程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