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时间:2019-06-09 04:0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推动学院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决定开展2017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基本规律,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结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等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各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个性发展。根据各专业特点,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框架设计的总体思路

在学院培养方案框架顶层设计上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构建教学平台和课程模块,提出核心要求,留出足够的宽松度,各专业根据学科专业特性以及社会需求,细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根据不同生源和各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类设计”,分别制订普通本科专业、专业群(产业学院)专业、国际本科专业、创新创业特色班以及专升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按照“一核两翼”的学院办学格局,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保证应用型专业的培养质量,同时,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育符合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创新创业成果;在专业教育方面坚持“产学研用”多方共同发力,着力锻造与社会需求度联系紧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特色教育。

三、培养模式与育人机制

(一)培养模式

根据当前普通高校转型和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新趋势和创新创业的新常态背景下,构建以“产教融合、学用结合、双创融合”和“素质教育、双创课程双贯穿”的“三合两纵”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的定制培养模式是以“产业学院(产业链专业群)+产业课程+产业岗位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与行业相互融入,实行高校与行业共同介入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构建包含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不同模式的学院“产学研用”办学新格局。

学用结合的项目驱动模式是以主干课程向应用层面发散式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统筹优化、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学课程体系,制定与生产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双创融合的定向助推模式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双创基金推动双创项目落地为主要形式。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项目、吸引天使基金或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工作坊等方式,着力构建学科相互交叉、研究应用相互结合、课程教材与创新创业内容相互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筑贯穿整个学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双创项目落地做实的“双创”教育平台。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