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仁怀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发展一瞥

时间:2019-06-08 00:4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工程。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翻看仁怀市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历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幅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教育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读书难到有书读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和文件精神的文章,在知识青年间竞相传阅。据仁怀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一鸣回忆,高考制度恢复后,推荐上大学的制度便作废了,青年学子们可圆梦大学了……

  “为了圆大学梦,每人交一元二角的纸张油墨费,请老师收集资料编制模拟试卷,晚上照着煤油灯在教室里测试。”刘一鸣说,寒门学子为跳出“农门”,风雨无阻地参加考试和听讲,每晚敖夜学习,只睡两三个小时,鸡叫头遍就起床学习。白天上完初中的课后,还要回家割牛草或犁田地,最远的要往返十多里夜路。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仁怀围绕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教育制度创新工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学生素质提升工程、教师安居乐教工程),彻底改变了仁怀教育的面貌。

  经历40年的发展,仁怀已建成各级各类学校368所。其中,幼儿园221所,小学109所,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2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会少,让每一位适龄学生都有书读。全面实现“不让一个农村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这一目标。

  2017年,仁怀市再次吹响教育三年创优号角,大力实施教育大扶贫战略,制定《仁怀市“双线四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建立农村贫困学生物质扶贫与精神扶智“双线”帮扶,以及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帮扶标准、帮扶导师、帮扶成效的“四定”帮扶体系,让所有贫困子女接受“物质有保障、公平有质量、脱贫有希望”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一人、成才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扶贫政策,2011年以来还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为教育扶贫构建强有力基础。

  从有书读到免费读

  1978年以来,仁怀坚持科教兴市、教育强市战略,经历了从重视初等教育到加强“双教”、再到夯实“三教”,顺利通过了1999年“普九”国检,2000年“两基”国检,2009年“两基”国家复评。

  2012年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

  2013年实施教育三年攻坚计划,2013年12月和2015年12月分别通过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验收。

  2016年实施教育三年创优计划,同年9月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到大学全覆盖资助政策,同年12月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国家认定。

  2018年春季学期,仁怀高中阶段全部免除学费和书费,仁怀成为了贵州省首个实施高中教育全免费的县市区。

  “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自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后,仁怀已经实现了小学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为推动我市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仁怀还将逐步推进幼儿园免费教育,力争到2020年全面普及十五年免费教育。“免费教育政策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让更多贫困孩子享受到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张先生感叹道。“现在孩子上学免除了学费,比我们上学那会儿方便实惠多了!从小学到高中,能省下好几万元。”王女士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仁怀始终走在教育改革探索之路上。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聚焦教育改革,释放教育福利,推进教育管理更优。

  从免费读到读好书

  如今,在仁怀城乡,一座座设计新颖、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学校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办学条件不断完善,仁怀校园环境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办学特色不断形成,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仁怀教育已经基本形成“幸福教育六个一样”(即城乡学校基础设施一样齐全、校园环境一样优美、设施设备一样齐备、师资力量一样优质、老师学生一样阳光、教学质量一样良好)的良性发展格局。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