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63%农村孩子一天高中没上过,教授的解决方法竟然是?

时间:2018-07-28 15:1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上个礼拜,经济学家罗斯高的一篇演讲在微博、朋友圈里转了又转。

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 | 罗斯高一席第518位讲者

一打开那篇微信推送,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马上就要想想,怎么让妈妈留在农村,让她怎么教她的孩子”。

不敢相信一位著名的经济教授会说出这样带有性别歧视的话,于是去看了完整视频,结果更惊讶了:

null

null

好吧,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妈妈育儿的嘲讽和责怪,却毫不提及爸爸的责任。你为什么不问爸爸有没有读故事书?

我忍着刺耳的言论听到了最后,终于说到解决方案了:

null

结果还是一样大跌眼镜:

null

罗斯高的解决方案,就是“教妈妈怎么跟孩子玩”

在我这样的女权主义者看来,这句话无疑非常刺目;但罗斯高作为一个研究农村问题研究了那么久的经济学家来说,说出这句话可能只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毕竟,留守儿童的妈妈们可是有一种能让孩子“改头换面”、“飞黄腾达”的神力,不让她们带孩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null

这是怎样一种神力呢?

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们的确面临着亲情缺失和缺乏行为管教的问题,但一些研究却显示出,在某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率或学习成绩反而要比非留守儿童高,这点在女孩们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循着这一点再细看下去,我们就会明白妈妈们的“超能力”。

许多研究都证明,如果让妈妈和孩子一起留守农村,爸爸出去打工,孩子的教育状况与以前相比往往不降反升;

然而,留守在家的如果是爸爸,而妈妈去打工,孩子的成绩则很可能出现大幅下降。

从另一种分类统计方式看,妈妈要是不在身边,孩子的学习很容易受影响;而爸爸在也好,不在也好,孩子成绩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如果爸爸外出打工,孩子成绩甚至会变好一点。

这样看来,妈妈是不是特别神奇?

null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存在感远远强于父亲

null

不过,妈妈们的“神力”到底来自哪里?

研究者们当然没有用“男人就是不会带孩子”这么简陋的理由来解释,他们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

首先,在工资方面,由于广泛存在的“收入不平等”,爸爸打工挣得的工资往往比妈妈高;

其次,在教育方面,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使得妈妈更愿意花费精力和金钱在孩子的教育上,对女孩的教育也会格外重视。

因此,当爸爸外出打工妈妈留守时,一方面家庭收入会变高,另一方面妈妈掌握着家庭的决策权,留守儿童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情感照顾和教育投资。

当罗斯高说出“让妈妈回家”时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原来,妈妈们并非天生“神力”,而更像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null

我就笑笑不说话

null

于是,有的妈妈回家了,她们辞去了工作,告别了原来的朋友,回到那个小小村庄。

但没有了积累金钱、人脉、见识的渠道,她们更加依赖丈夫,如果遇到了家暴或是想离婚,在当下社会,她们可能无路可走。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