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给中文系学生讲课时,就简略提到了阅读与写作,而在此次主讲中,他结合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和成年后的写作历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一步讲述了他所认为的阅读和写作。
文革时的艰难阅读让想象力得以锻炼
余华成长在文革时期。“我在1967年上小学,1977中学毕业,刚好文革十年。那是一个没有书籍的年代。”但幸运的是,当他在1973年上中学的时候,文革已经进入后期,小镇图书馆重新开张。一米多宽,两米高的书柜,放着不超过30本的书籍,却成为了余华最初的阅读素材。但后来因为哥哥与管理员发生冲突,借书证被没收。“当时很难受,就感觉到像吸食了毒品以后没有了毒品一样。”余华开玩笑道。
无法再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余华自己开始四处找书。但受当时时代的束缚和父母医生身份的影响,家里除了医学方面的书和《毛泽东选集》外,再无其他。“我去别的同学家找书,也都只有《毛泽东选集》。”余华有些无奈地说道。找不到感兴趣的书后,余华还是看起了《毛泽东选集》。书中的内容与每天广播播放的内容并无二致。对此,余华很熟悉。但正文下的注解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以前在图书馆借来的革命的文学,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没有情感。但《毛泽东选集》下的注解,有故事、有事件、有人物。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介绍,我看得极其入迷。”甚至有邻居惊叹他这么小就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但其实我只是在看注解。”余华幽默地说。
除了阅读有意思的注解,余华还阅读了大量的大字报和文革时的禁书。余华表示,当时的禁书在高中生中广泛流传,“有时一天就要看完,因为后面还排着长队。”不过当时的禁书,经过众人之手,已经缺头少尾。在余华眼中,阅读没有结尾的书是很痛苦的,因此他四处打听每本书的结局。无果以后,便自己编起了结尾。“每天晚上睡觉前就开始编,用几个晚上编完了,后来觉得编得不好又重编。基本上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余华回忆着。与此同时,他指出,这也使得他后来的写作变得顺利一点,因为这充分锻炼了他的想象力。“所以说没有任何生活会辜负我们。只要我们会生活,不管什么样的生活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财富。”余华深刻地解释道,“没有书读,但是我自己去想象。”
从模仿到解放
余华最初的写作,是写文革大字报。“开头就抄《人民日报》,中间抄《浙江日报》,结尾抄《解放日报》。”余华讲到这段历史:从读大字报到写大字报。
而在正式的写作过程中,余华也是一边读小说,一边写小说。“当时兴起的是伤痕文学”,他回顾自己初写文章时的文化状况。但在余华看来,这些并没有特别触动他。但当他读到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伊豆舞女》后,他发现原来伤痕文学也可以这样写。余华至今记得,川端康成对一位母亲凝视死去女儿时的感受的描写:“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是一位美丽的新娘。”这句创新的语句带给了余华一种思维方式。“没有什么是陈旧的,只有你自己的思维是陈旧的,自己的写作是陈旧的。如果你的一切都是新的,你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新的。”
川端康成因此成了余华模仿三年的作家,但后来他发现这种过度迷恋,已经不是翅膀了,而是枷锁。但余华说他自己非常幸运,“我在川端的陷阱里喊救命的时候,有一个叫卡夫卡的人在旁边走过,一把把我拉了出来”。1986年余华在杭州买了卡夫卡的小说选,而这一接触,让他明白写作是自由的,“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所畏惧地写。”后来受这种影响,他写下了第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飞翔必须借助翅膀
当谈到马尔克斯的作品既有魔幻又有现实时,余华说了一句流传胜广的句子:“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他解释到,作家能写出广阔的东西,是因为自己的心胸宽广。
初中毕业证丢了怎么查看(初中毕业证丢
导读 么初中的毕业证还是比较重要的,祝您好运 你好,你继续求学的话,就没有那么重要了,...(68)人阅读时间:2023-04-24300分能上什么高中 有哪些学校
300分的分数在大部分地区上普通高中概率是比较小的,当然最后还是要看考生所在地的最低控...(175)人阅读时间:2023-04-23老板的娃上了一流初中,然后栽在了英语
大家好,我是闪闪妈。论家长心态不稳定指数,4-5月排第一。因为接下来是闹腾腾的幼升小、...(110)人阅读时间:2023-04-23扬网招考直通车丨@家长 你关心的问题答
扬州网是由原今日扬州网和扬州新闻网重组而成。今日扬州网站于2002年9月1日正式开通,扬州...(98)人阅读时间:2023-04-23点解我在广州晚晚都出来蒲?
△回顾这些年,陪伴你十年的灯光节 来广州,绝不可错过她的夜景。 过去9年,每年冬天广州...(86)人阅读时间: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