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3 19:01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校舍新了,师生走了?乡村义务教育如何止血
编者按:乡村教育仍在“失血”: 适龄学生流失、老师无心恋教、学校不断萎缩……尽管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校舍等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城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提升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扩大。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薄弱环节和短板在农村。乡村教育不兴,脱贫攻坚的效果要大打折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面临阻碍,甚至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朝着这一目标,我们任重道远。
乡村教师陈申福:将“愚人村”的帽子脱掉!王全超摄
来的不一定留下,走的一去不返
“止血”乡村义务教育之一
半月谈记者 萧海川 李亚楠 周闻韬
教育强,方能国家强。近年来,随着各级财政持续投入,乡村教育事业步入发展新阶段。在广大农村地区,崭新的校舍成为不少地方最美的建筑,乡村教师待遇正稳步提高。今年两会上,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义务教育,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然而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半月谈记者最近走访山东、河南、重庆等地发现,乡村义务教育仍面临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与学科结构不合理及适龄学生流失等问题,亟待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筑牢基层基础教育根基。
生源流失:硬件改善难以遏制进城读书潮
近年来,很多县市,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现象已持续多年并愈演愈烈。尽管一些地方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但仍然无法遏制农村学校生源加速减少的趋势。
重庆市荣昌区铜鼓镇高山村村小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有4个教学班共计180人左右。2000年以来,学生逐年减少,目前一二年级加上学前幼儿班,一共只有17个学生。不少高山村村民搬到山下居住,“那里的教学水平更接近城市,孩子有更多可能考上大学”。
2014年年底,半月谈记者曾走访河南嵩县旧县镇沟门小学、车村镇纸房小学和佛坪小学,当时,有些小学地面还未硬化,教室也没有安装空调。此次记者再次回访这3所学校,看到学校的地面均进行了硬化,教室都装上了冷暖空调、配备了电子白板,纸房小学还进行了扩建,新教学楼即将竣工。
然而,学校生源的流失现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沟门小学所在的沟门村去年8名适龄儿童中有5名在沟门小学读书;佛坪小学所在的佛坪村在本村读书的学生占比不到一半。佛坪小学教师申德智告诉记者:“留在这里读书的一般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为送孩子进城读书,农村稍有条件的家庭都去城里买房,买不起房子的家庭则边读边看,孩子课业表现好,值得培养,合适的时候就带到县城读书,母亲租房陪读。
师资出走:培养得越好,调走得越快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农村地区适龄学童的流向,学校硬件设施并不起决定作用。城镇学校之所以展现出强大的虹吸效应,关键在于城乡师资条件的差异。农村教师短缺让学生流失,农村学生流失又令基层师资不稳,类似恶性循环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
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对商丘柘城县开展一项调研。调研显示,农村小学教师流失集中在30岁至45岁的优秀教师人群,占比达到51%。近年来分配到各农村学校任教的大中专毕业生紧随其后,占到38.5%。
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仲红波表示,受制于发展前景、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因素,农村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强。部分农村教师住在城里、教在乡下,一门心思想办法往城里调动。
河南嵩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劳吾认为,农村特岗教师、骨干教师的流失需引起重视。他说,近年来嵩县特岗教师流失率约15%。由于特岗教师面向全国招考,外省籍教师成为主力。“最开始黑龙江、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人报考,有些孩子把嵩县想成了嵩山。到这里一看,条件太苦,就走了。”
许多农村中小学负责人表示,农村中小学如同一块跳板。偏远乡镇的教师,往城乡接合部学校跳;城乡接合部的老师,往城镇建成区学校跳。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大多流向了镇区、城区学校。嵩县教育局师训股股长付险峰说,偏远地区学校教师不培养不行,但培养好了,他可能就想办法调走。培养得越好,调走得越快。
“这样一级一级往上‘抽血’,老师们又都拼命往上挤,最下面的这层就空了。”一位农村小学校长忧心忡忡地说。
留下的人:一面坚守,一面操心谁来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