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中教育 >

中考“指标生”即便用不上也不会被浪费

时间:2023-04-07 08:4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网上看到有家长对“指标生”的设置不够了解,并且存在质疑,甚至还猜测是否是为了走后门而设置指标生的。

  

  从“我们当地就是浪费了这些资源”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还是存在理解偏差的。

  其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也不难,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指标生,以及为什么要设置指标生。

  当我们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其实很多质疑、疑惑也就得到解决了。

  

  不同地区对中考“指标数”的命名会有不同,例如有的地方也会称之为“分配生”“配额生”“定向生”等,除此之外设置的名额(比例)、录取的标准(资格、分数等)也会有一些不同,但总的来说其基本机制是类似的。

  指标生说白了就是公办高中(注意只有公办高中才有)会拿出部分学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

  

  例如我们本地的指标生政策是公办高中需要拿出当年65%的普通班学位,按照各个初中学校毕业班人数进行分配,即人数多的获得的名额就多,反之就少。

  比如某初中学校只有200多初三学生,而另一所却有600多,那么在某一所高中指标生的分配上,前者可以获得的数量只有后者的1/3,即便是前者是所谓的“重点初中”也不会改变这一分配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名额是从普通班获取,而已经被教育局批准的特色班是不计入的

  

  为什么要设置指标生其实这是一个挺大的话题,它不仅仅涉及到了教育公平、资源分配、教育减负、教育生态等,还会对学区房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对我们普通家长而言,我们只需要知道指标生政策会帮助一些在师资一般、生源一般的初中学校就读且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获得升入更好高中的机会

  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这部分学生可以获得加分或者是降分录取的机会。

  

  而在现实中却会存在这样的一些情况:

  1、某些初中学校因为生源、师资比较好,是所谓的传统名校,每年都有很好的中考成绩表现,对这样的学校而言,指标生根本是用不上的。

  2、某些初中中考成绩较差,就会出现即便是加分(或降分)也不达线的情况,这样也会出现指标生名额浪费的情况。

  

  按照我们本地的指标生政策,指标生录取原则是根据报考某所高中特色班、普通班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从第一名进行对比。例如这所高中一共给了10个名额,如果报考这所高中成绩前10名的学生都能裸分达线,那么这10个指标生名额等于一个也没用到;如果第1-6名同学裸分已经达线,也等同于消耗掉了6个指标生名额;第7、8名同学裸分不够但加分之后可以达线,那么这两位同学就用到了2个指标生名额;如果第9名同学即便是加分也不达线,则不会被录取,至此该校尽管有10个指标生名额,但实际上只用到了2个名额

  正因为出现上述两个主要问题,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指标生存在“浪费”的问题。

  如果只是从“指标生”本身来看,确实是存在“浪费”一说。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指标生只是整个学校的招生计划的一部分且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值

  不是说某所高中拿出来300个指标生名额之后,出现了所谓的“浪费”情况之后,就会导致这所学校最终招生人数会减少

  无论是对于第一种不需要的“浪费”来说,还是对于第二种用不上的“浪费”,只是纯粹指的是“指标生”的浪费,但不会浪费这所高中的招生学位——所谓“浪费”的学位,最终还是会通过裸分将达线的学生录取到。

  因为指标生录取是在普通批录取中进行的,而不是提前批录取。

  

  所以严格来说是不存在“浪费”一说的。

  但即便是我们坚持认为浪费了指标生名额也是浪费,那么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浪费其实也是好事儿。

  因为这意味着那些被“浪费”的名额又重新回到了“普招”这个大盘子里,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额外”的名额。

  从这个角度看,恰恰是不浪费反而不是好事儿。

  

  因为都用上了就意味着被加分(或降分)的人也就更多了。

  而对于只能拼裸分的学生来说(例如第一种情况的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的竞争压力、难度也就更大了。

  那些原本裸分比一些指标生的裸分要高的学生,因为后者用到了指标生机会,很可能就挤掉了自己可以上更好高中的机会。

  

  所以除了那些有机会用得到指标生名额的学生家长之外,其他大多数的家长更应该希望出现较多“浪费”的情况才对。

  因为从升学本身来看,“浪费”的越多,就意味着越“公平”。

  其实指标生政策是比较好的一个政策。

  经历过的很多人都知道小升初择校的压力以及因此产生的小学甚至学前阶段的教育焦虑、教育压力。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