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十年精耕,走出职业教育“东莞探索”

时间:2019-11-06 08: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3年成为“万人大学”、4年成为“省示范校”建设单位、7年成为“省一流校”建设单位、8年进入全国高职高专前12%……创新走廊,松湖之畔,创建于2009年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东职院”)今年迎来建校十周年,数字见证了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十年探索,东职院走出了一条地方特色鲜明、区位优势突出、办学水平一流的办学之路,不仅成为广东省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典范,也开创东莞职业教育新局面。

  十年奋进,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东职人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城发展共同体蓝图。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笔者走进东职院,探访职业教育现代化“东莞探索”炼成记。

  打造校城发展共同体▶▷“一系一镇一品牌”服务产业格局

  新学期,东职院又迎来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面孔,他们将从这里开始,逐梦未来;走进校内,在机电工程学院等多个实训室里,学生们专注投入到专业实训与研究中。

  对于学生来说,未来既在机械的碰撞声里,也在自己手中。培养“顶得上、用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贯穿东职院的育人之路。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东莞第一大支柱产业,我校建校之初,就努力对标该产业做好服务。”东职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贺定修说,2009年建校时,学校电子工程系就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此后,学校电子工程系又围绕3C(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品制造产业链,新增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专业。

  专业群与产业群无缝对接,是支撑东职院就业成绩单的底气,也道出学校立校“初心”。事实上,东职院从成立之初便被寄予厚望,2009年东莞市大手笔投入13.5亿元,打造了这所全市唯一公立高等职业院校。

  含着“金钥匙”出生,东职人开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办学探索。2012年,学校开始提出和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这就是如今在全国高职教育圈知名的“政校行企协同”的新锐理念。

  2014年6月,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的成立,一方面为促进东莞市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搭台;另一方面,深化了校城发展共同体概念,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柔性服务支撑。

  立足东莞、服务产业,东职院动作不断,与局办、企业合作组建的混合所有制建筑学院为东莞建筑业探索协同育人新方向,整合全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和资源的东莞市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入运营。

  依托东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东职院重点打造出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等10个专业群,全院共设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建设专业2个,省重点(品牌)专业6个、高水平建设专业6个,省高职教改项目23个、国际工程认证专业1个。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东职院主动融入东莞产业发展战略,针对东莞“以镇街为单位、产业集群化高”的特色,确定“专业强镇”“专业强产”战略,逐步形成“一系一镇一品牌”的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格局。

  以定制培养为纽带▶▷开启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新模式

  不断修炼内功,完善内涵建设,对于东职院来说,服务产业如何实现落地,让专业的“鞋”更合产业的“脚”,让学生培养真正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同样值得思考。

  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与东职院开展合作的企业,其广东人才培养基地执行总监王泽鹏说,精雕科技从2010年开始与东职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目前,双方已经形成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方位培养模式,学生除了定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习和定岗实习外,企业导师亦直接入校为学生上课。

  “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毕业后入职的起点更高,其中最基础的是工程技术人员,优秀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作为储备主管培养,或进入核心研发部门。”对于联合培养的人才,王泽鹏评价颇高,他们进入企业不再是一张白纸,成长更快,更能适应企业需求与发展。

  如今,类似于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东职院校企合作标配。通过营造“生产性学习环境”,直接按照产业、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学生培养,有效避免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东职院学生在市场广受欢迎。

  数据显示,建校10年,东职院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本土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居全省前列。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