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在课堂寻找文化传承的“密码” 艺术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

时间:2019-10-30 01:2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今年4月至6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2019《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歌曲”“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和“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三项征集活动。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各地涌来众多作品:校园足球歌曲征集了全国284所学校/单位的331首歌曲,传统文化公开课征集了999所学校的1373个作品,校园古体诗词原创作品征集了1039所学校的1万多件作品。

近日,这三项征集活动的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非常震撼和感动”“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随着交流会的深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真正让人震撼的不仅是作品的数量之众,也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背后那些由一线教师娓娓道来、深深扎根于每个课堂每个操场上的传承故事,真正让人感动的是那些耕耘于课堂上的“传承者”。

艺术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

“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使书法课沦为技法课。书法的传统技法如何与文化结合是一个难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云志功在点评一节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时说。

云志功推荐的这节公开课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公开课的名字叫“书法:共话端午节”。书法老师与语文老师同上一节课,是这节课的特别设计,“书法老师讲文字发展过程,语文老师讲文化内涵,书法技法和文化在一节课上很好地融合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教授余开亮指出:“不要把艺术体育教育变成简单的技术和技能教育。”在校园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多是要有情感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热爱它,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破解呢?

“要厘清泛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知名作家、资深教育媒体人解淑平说。当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出现一股“传统文化热”,网络上也出现一些与此相关的视频,很多家长会把它当做给孩子的学习资料,“这里存在一个良莠不齐的问题,甚至有些视频还会产生误导。”

专家担忧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流于技法的时候,一线教师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是一所由3所村小合并而成的学校。“学校建校起点很低,很多老百姓舍近求远,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读书。”该校校长吴璀说。

如何在这样的学校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如果学校只能精心打造一个地方,那就是图书馆,如果学校教育只能办好一件事,那就是推进阅读。”吴璀说,在用阅读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到真实生活情景中去。

于是,“阅人、阅书、悦事”课程开展起来了。现在,这所学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孩子的审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老师和家长也都成了受益者,远离的孩子也回归了。

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 更是创新和超越

在进行校园古体诗原创作品交流的时候,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的几句话引起了专家的激烈讨论。

“我特别想说几句外行话,在守正创新上,到底怎样守这个‘正’、创这个‘新’?”蒙曼问。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如何超越传统的问题。

“传统像一座高山,我们没有办法跟古人直接做一对一的比拼,但是用诗词或者书法与现在的生活相结合,在当代文化中体现传统的魅力,空间依然很大。”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玉平说。

令人兴奋的是,很多一线学校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在广东省佛山市第十一中学教师朱少华看来,“传承古体诗创作对学生来说特别有意义,可以锻炼他们精确使用语言词汇的能力。”

朱少华把古体诗词创作搬进了课堂。她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古诗,不少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无法想象!”“我从来没有写过诗”。

朱少华教孩子们使用压缩写诗法:第一步,针对主题,写出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的几句话;第二步,进行压缩,逐渐去掉多余的废话,改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并进行润色;第三步,如果有能力,让孩子们做到押韵,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