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1 03:47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原标题:死亡从不遥远,所以更要珍惜生的价值
人生是一条单行道,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人活在世上,风险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会经受死亡的考验。
死亡不会因财富、地位绕道而行,也不会因贫困、疾病而心生怜悯。
在中国,人们向来忌讳谈论死亡。诚然,恐惧死亡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但同时死亡也是每个人都打不过的“终级大BOSS”。
如果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死亡、认知死亡,规划生涯,在有生之年就能够活得更加轻松坦荡。
01 | 面对死亡,从认识死亡开始
工作的丧失、生理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使得一些老年人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担,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
过重的课业和升学、就业压力导致有的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因为挫折而选择自杀、自我封闭等极端手段;
当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不再怀揣创造生命意义、体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取而代之的是漠视生命、虚无主义的态度和行为。
以上问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死亡教育缺失,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反映。
其实,死亡教育并非专门讨论死亡,而是帮助个体认清死亡的现象及本质,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种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真义与尊严。
死亡既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生死问题就应予以教导。人对死亡越了解,对生命的看法就越积极,死亡实为生命的导师。
我们作为子女、父母、朋友,当身边的人心理郁闷、病危或濒死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从生死中又体会到什么?
每个人都有分担他人忧愁的责任,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我们掌握同情技巧和濒死各阶段体验的知识基础之上,这是死亡教育的社会伦理价值所在。
死亡从来不遥远,所以更要积极珍惜生的价值。
什么是生的价值?从心理上来说,死亡意味着意识的停止,思想的终结。反过来看,那种没有思想的生,与死何异?
正如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寻梦环游记》中的经典台词: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
如何才能不被这个纷繁的世界彻底遗忘?答案是精神。
肉体必然死亡,但精神可以永存。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应珍爱生命,善待每一天,至少到临终时我们能说一声:今生无悔!
02 | 死亡教育有路可循
任何物种都有其生存周期,并不断地消长而繁衍不息。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物种,同样经历着生老病死必然的生命过程。
不谈论死不等于死亡不会发生,所以应该消除对死亡的非理性禁忌。
预防自杀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死亡教育,而开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时间是青春期前。有的孩子对生命和死亡都缺乏认识,遇到挫折就想以结束生命来逃避。
对于“死亡”,家长和学校都不应该采取回避态度,否则可能导致孩子漠视生命。
以适当态度面对死亡、培育良好的死亡心理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开展全民性的死亡教育迫在眉睫。
人们需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以全新的价值观、生死观、伦理观来看待生命与死亡,学会如何从亲人死亡的阴影中振作起来,如何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从而更加感恩生命。
死亡既然是一个无法摆脱的事实,那么,与濒死者的接触也就无法逃避。
濒死者或许是年事已高的长者,或许是绚烂花季的少年,无论是谁,我们都不要恐惧、漠视或逃避,而应与其进行善意的沟通和引导,尽量减轻其疼痛和痛苦。
开展死亡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首先:树立唯物主义死亡观
就像我们坦然面对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一样,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他人的死亡不感到害怕;二是对自身生命的自然消失不感到恐惧。
其次:提升教育技巧
死亡教育可吸纳文学艺术资源,如将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带进死亡教育中,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很大的鼓舞作用。
此外:了解并能和想自杀者沟通
在我们的周围,一些人由于失恋、疾病、工作、第三者插足等因素造成心理创伤,为自杀埋下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