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人工智能开启教育新空间

时间:2019-10-23 07:3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解疑释惑、智能评分、教学评估、选择专业、远程教育……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工智能+教育”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教学模式悄然转变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掀起一朵朵“智慧浪花”,改变着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老师可以分析学生的整体和个体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境,预设课堂的教学重点。借助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合肥七中等学校开展考后讲评课,将原本需要45分钟的习题讲解压缩至15分钟,讲解共性问题,其余时间用于分组讨论或拓展学习,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提升学习效率。

智慧课堂是人工智能重塑教与学的一个典型应用。在合肥八中的“智慧课堂”上,教师将学习内容通过学案、微课、课件等形式提前推送给学生,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借助作业平台、班级空间反馈给老师。针对学生的普遍性问题,老师进行针对性地备课和讲解,避免充分备课却不知道学生疑问在哪的情况发生,初步实现了课堂翻转。课堂互动手段多样,教学反馈直观及时,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每一位学生的观点都可以呈现到电子屏上,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图像识别、机器学习、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日益成熟,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在教学管理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量化评估、科学评价,帮助各级管理者实现高效管理、科学决策。淮南市智慧教育大数据系统,通过构建教学分析模型、学习分析模型和成绩分析模型,以数据可视化展示和数据统计分析形式,为教育部门和校方提供数据管理支撑,辅助区域教育教学决策。

在阅卷评分方面,人工智能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比如科大讯飞智能阅卷系统可以代替老师进行英文作文的智能批改。目前,该技术已在四六级、部分省份的高考、中考等考试中进行了试点验证,减少大部分批改工作量,将老师从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阅卷效率和准确性。蚌埠二中高二年级应用英语智能批改,训练学生作文,半个学期后英语作文写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在线课堂”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8月29日,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等发布的《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智能教育市场快速成长。2018年,中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约为5320亿元,同比增长17.13%。目前智能教育领域主要有智能批改、拍照搜题、智能测评、智能题库、分级阅读和自适应学习六大产品形态,形成了以好未来为代表的教育类公司,以百度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以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计算平台四类关键性市场主体。

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延伸,农村学生、残疾学生等也受益良多。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在线课堂,农村学生通过屏幕和城里的学生同堂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手语翻译系统,手语能变成文字,聋哑学生可以和老师实现无障碍沟通。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率先开展智慧学校建设,探索出以县为单位、由优质学校辐射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教学点及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这一难题。据省教育厅公布,目前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七,应用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常态化在线课堂应用实现教学点全覆盖,被教育部作为优秀案例向世界推介。

“人机协作、人机耦合将是未来趋势,我们不仅要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问题,更要让孩子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在助力因材施教和实现教育均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学情数据价值,实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

《报告》建议加大智能教育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一是依托智慧教育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组建跨学科、跨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研究共同体,广泛开展跨学科探索研究,推动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加强“政企学研”多方合作,产业界加强研发探索,学术界提供扎实理论基础,并最终试点应用到相关教学场景;三是进一步推进平台建设,推动开放平台向公众开放智能教育关键共性技术,打造智能教育生态。

教育变革加速推进,教学图景愈加美好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