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清华大学港生盼做内地香港沟通桥梁

时间:2019-10-08 02:5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清华大学港生盼做内地香港沟通桥梁

  施汉铭(中)与参加丝路论坛的法国同学们合照。受访者供图

  【开栏语】

  跟很多内地青年一样,一群香港青年也在“北漂”,在离家两千多公里远的京城追逐自己的梦想。

  他们中有来京求学的学生,盼着学成归港,成为内地与香港沟通的桥梁;有来京闯荡的创业者,希望在这座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学术研究者,希望能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突破方向,著书立论。

  他们在北京追寻自己的梦想,但不曾忽视香港的现在和未来。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来北京逐梦的香港青年,试图通过他们的工作、生活及感悟,让我们有更多角度去了解新一代的香港青年。

  施汉铭

  年龄:21岁

  身份:清华大学大四学生

  这里是被誉为中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

  校园内,学生们骑着自行车悠然而过。“同学们都骑车,学校太大了。”施汉铭边走边感叹,光食堂就近20个。

  记得食堂有多少的,基本属于“吃货”。从香港来内地上学三年多,他胖了20斤。他说,自己在内地交的朋友比较多,不同的朋友会带他解锁各种美食,尤其是“烤串一把一把吃”,让他觉得很爽。但他也曾和很多在北方生活的香港人一样,不习惯“蹲”洗手间,害怕去澡堂,不认识书本上的简体字,听不懂东北人说普通话……

  3年多过去,施汉铭习惯了在北京的生活,“有朝气、机会多,文化气息浓厚”,这是施汉铭眼中的北京。现在的他,也觉得京城的机会和资源更多,但还是想学成回港,做更多沟通内地和香港的工作,“让两地看到彼此的好”。

  对清华的憧憬

  2230公里,这是电子地图上香港到北京的距离。

  小时候,施汉铭和班上的同学就已听说过清华大学,“感觉很高大上,不过离自己好像很遥远”。高二那年,因学校的“校长推荐计划”项目,这个距离被打破。

  首次踏入清华,除了想象不到的“大”之外,施汉铭的心中还多出一种憧憬之情。虽然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自觉在家中不被重视,但并未妨碍施汉铭被发现:因为综合能力优秀,他顺利被这座沉淀了百年历史的内地名校录取。

  虽然搞不清楚武汉市隶属于湖北省这种行政关系,但很多同学的名字都是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各地“状元”的名号让他没来由地紧张,更让他切身体会到学习的压力。接受香港教育的施汉铭,从小看惯了繁体字,面对很多简体字时感到陌生,无奈法学专业还需要大量阅读。自认普通话说得不错的他,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也曾被奇怪的口音扰得困惑,“尤其东北口音根本听不懂”。

  另外,在北方的南方人的经典考题:“为什么上洗手间不能坐,只能蹲着,得找东西扶着慢慢蹲?”“为什么澡堂没有遮挡,要和他们‘坦诚相见’?”因为这些原因,大一时他感到有些压力。

  “你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什么?”记者和施同学并排逛着校园时问。他突然停下,抬起左手指着前方,“那边的校门外,有一个网咖”。

  对自己要负责

  “北京、武汉、安徽”,他随口就说出三个室友的家乡。当然,这些室友通常也是他在“推塔”时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

  游戏中,少年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或许正是这样“同仇敌忾”,这样的默契逐渐延续到了生活中、学习中。他们在清晨一同奔向教室,也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后结伴去食堂。在同学们的带领下,他开始享受忙碌而充实的校园生活。

  最直观的变化是,他发现洗澡成了一种享受。因为洗来洗去,“澡友”们都是相邻那几间宿舍的老熟人,在缓缓上升的雾气中,大家“坦诚相见”。

  在校期间,他争取到了学校提供的机会,前往法国进行文化交流,坐在耶鲁大学的课堂上上法学课程。他还主动到位于CBD的一家著名国际律师事务所实习,每天帮助行业精英们处理完文件后,又乘坐地铁从东穿行到西北,再匆匆钻进教室上晚课。

  回忆起这段经历,施汉铭说,身边的同学都对自己很负责,所以他也被感染了,不管做什么,有多累,起码都要对得起自己,要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只有在各种尝试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在哪,“当时会很累,但是挨过来就好了。”

  学生会的“知心大哥”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