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结出丰硕果实

时间:2019-08-25 16:2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久久为功,推动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结出丰硕果实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活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创新创业”再度成为高频热词。如何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推动青年一代创新创业人才层出不穷?《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田野 姚金海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创新创业史。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创新创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他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更是为广大青年学子指明了奋发作为的方向,使他们坚定了创新创业的信念。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各省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当“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频热词,我们也应看到,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认识上不到位、理解上有偏差、方法上较单一、操作上走形式等等。这些问题制约影响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予以重视和矫正。按照省委书记杜家毫提出的“教育兴城、打破围墙、创新创业、久久为功”理念向前推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就会结出丰硕果实。

   增强政策理解的全面性

关于开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我们应认识到其目的不是让每个大学生都去创办企业,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从《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的确包括“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但这仅仅是整个改革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从更加观照全局的眼光来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构建相关体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简单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解、省略为“大学生创业”这一显性的、容易用数据来说明的方面,是有失偏颇的。甚至因个别创业成功案例使得“休学创业”成为统计指标,进而发展为导向则更不值得称道。

事实上,高校只有在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指导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

 提高全员覆盖的广泛性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仅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师生。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高校要努力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更多地探寻“为什么”“对不对”。对于他们而言,无论以后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创新创业意识都能让其受用终身。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是每位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应有一定比重的创新创业元素。教师不仅要创新授课方式,还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要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改革有机融合,走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展之路,真正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高校、大学生中间扎根。 

  立足全局眼光的长远性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向中小学阶段和长期职业延伸,做到既“向前看”,也“往后看”。

“向前看”,是指将创新思维训练前移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不是通过高等教育阶段几年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和中小学阶段教育紧密结合。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有利于指引学生提前确立较为明确的专业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知识储备。即将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增了面向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的“萌芽版块”,就是旨在推动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后备人才。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