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时间:2019-08-25 16:1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进入“文艺星青年”>>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蔡元培先生

那年冬天,他与北大的不解深情

1917年1月4日。时为国立北京大学的校门口,所有校工毕恭毕敬,迎接新校长的到来。

一位风度翩翩的学者从车上下来,竟然先脱帽鞠躬,向校工致意。

这一举动引起不小的轰动,要知道,彼时国立北京大学官僚气息浓厚,校长是大总统直接任命的要员,进门时校役需行礼,校长大人自是不必侧目。

这位儒雅的学者正是蔡元培,后来被北大学子们尊称为“永远的校长”。他的雕像至今伫立在燕园,与北大共沐春夏秋冬。

蔡元培的到来,书写了北京大学乃至中国文化思想界的崭新篇章。

彼时北大非此时北大也。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长期以来,北大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在各个领域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时光倒流回民国初年,当时的北大却是一个“很多大学问家听到都头疼”的地方。

彼时的国立北京大学本质上是一所培养官员的学堂,官僚气息浓厚,学风不端,教风散漫。

大部分学生“学而优则仕”,念书是为了混个文凭,然后当官;

许多老师“走后门”进来,为的是拿一份公家的薪水。老师上课,发给学生一些印好的材料,然后照本宣科一读就下课;

官僚习气,腐败积弊,但因背景特殊,没人敢管,前后5任校长都是满腔热血而来,遗憾而去。

彼时的蔡元培,也正为教育奔忙。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蔡元培应邀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他主持制定了《大学令》、《中学令》等,奠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院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在这段时间里,蔡元培已经勾画出了中国未来教育的蓝图。

历经乱世,屡经失败,却不曾丧失教育救国的信念。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请他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朋友大都劝他不必就职,“学校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

也有人说:“既然知道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

从1916年秋接到范源濂的电报,到12月26日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蔡元培踌躇了三个月。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自青年时代就有的“教育救国”之梦:

“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16年12月的北京,天寒地冻。

在北京前门附近的旅馆走廊,有一位身穿长袍,戴着眼镜的文化人不停徘徊。

旅馆伙计一打听,原来是这位先生要拜访一位客人,可是这个人正在客房里睡觉。这位先生招呼伙计不要叫醒他,而是拿一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

这位先生,就是蔡元培。而他想见的人,是陈独秀。

蔡元培为什么急着要见陈独秀?他想请陈独秀做北大的文科学长。

陈独秀与蔡元培早已认识。陈独秀以及《新青年》在青年中的号召力,也是即将上任的蔡元培所需要的。

讲明来意,陈独秀却嫌自己学历有些低,难以担起文科学长的重任,便向蔡元培推荐说:“我有一位朋友留学美国,叫胡适,是哲学博土,年龄比我小,学识不薄,诗书文论俱佳,能有他任文科学长最好。”

于是,获得校长授职、尚未正式就任的蔡元培,一出马就将陈独秀、胡适两位知名人物招致麾下。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胡适

要想让北大变成真正治学的场所,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新旧政体交替之际,许多学人未能获得正式学位文凭,如何衡量其学术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蔡元培的眼光与判断。

“北大落榜生”梁漱溟年纪轻轻著有论文《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看到了,认为水平很高,邀请他来学校讲哲学;

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徐宝璜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新闻学导师;

任命国内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做理科学长;

当时因参与支持袁世凯“筹安会”而在天津潦倒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同样接到蔡元培的邀请,被聘为文科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1920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由左至右)在小院门口合影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