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蔡元培】蔡元培简介

时间:2019-08-25 16:1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人物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浙江绍兴山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北伐时期,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逝世于1940年3月5日,终年72岁。
  
人物生平

  革命家

  蔡元培6岁入读私塾。11岁丧父后,由曾经念书的六叔蔡铭恩(茗珊)指导学习《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等。17岁考取秀才后,开始博览群书。1884年,18岁的蔡元培设馆教书。1885年,到杭州参加乡试。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贡士,因故未参加当年殿试,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补殿试,中二甲进士,点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

  1905年参加同盟会。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1913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

  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

  北大生涯

  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

  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选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1936年,与陶玄、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世界学校,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

  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

  香港生涯

  1937年11月27日由庄长恭、丁燮林2位研究员陪同,从上海到香港。妻周峻(养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赈会”于圣约翰大礼堂(圣约翰座堂)举行美术展览会。宋庆龄邀请他出席并且公开发表演说。时任港督为罗富国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迈的蔡元培于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养和医院。3月5日病逝,卜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标签: 蔡元培(3475)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