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老外眼里的西安是什么样子?看“马可·波罗”们与西安的故事

时间:2019-07-01 23:5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在西安举行,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带着本国的特色产品和项目来到西安,推介本国产,或者洽谈贸易项目。

而在西安,有大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5月12日上午,陕西省首届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暨国际汉唐学院总部揭牌仪式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举行,47个国家的600多名留学生欢聚一堂,共同启动陕西省首届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畅享文化盛宴,传播丝路文明。

在西安的留学生,他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正在作着重要的贡献,堪称现代丝绸之路上的“马可·波罗”,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尤其是向国际青年群体展示中国魅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那么,他们与西安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华商报记者带您走入他们与西安的缘分。 记者 任婷

■拉吉姆(尼泊尔)

在西安奋斗21年

获“民间大使“称号

38岁的拉吉姆来自尼泊尔,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时不时冒出几句陕西方言。1998年,17岁的拉吉姆怀揣梦想只身来到中国求学。现为西安医学院教授。

经过多年努力,拉吉姆最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是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尼泊尔第一人,获得了尼泊尔国家青年学者荣誉称号。

拉吉姆教授先后获得了西安市政府授予的“西安市友谊奖”,“尼泊尔-西安市民间大使”、“尼泊尔-安康市民间大使”等荣誉称号,尼泊尔政府也于2015年表彰其为国家杰出青年。

“在尼泊尔还有人不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21年来,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看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变化。”拉吉姆说,为此,他做了网站,还多次接受尼泊尔媒体采访,告诉尼泊尔人中国的变化,以及中尼关系稳定发展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在假期回到尼泊尔,他会成为各家媒体邀约的访谈嘉宾,“我在陕西生活了20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意为中国、为陕西做更多的事情。”拉吉姆说。

■王杰(印度)

一次次去探访大雁塔

只因唐玄奘去过他的家乡

24岁的王杰来自印度,2018年来到西北大学进修。“我从小就喜欢中国电影,尤其是功夫方面的电影,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王杰说,他最喜欢看影视作品《西游记》,“唐玄奘取经的故事,我很感动,里面提到了我的家乡那兰陀,玄奘去过那里。”

2012年,王杰在印度上了大学,学习旅游专业。2014年,他开始学习中文,来中国之前,他在印度当导游,主要带中国团。

2018年9月,王杰终于如愿来到西安,“我去过大雁塔、钟楼、鼓楼、兵马俑、华清池、秦岭、太平森林公园、楼观台……想去西安很多很多地方。”王杰说,他最喜欢去大雁塔,“已经去了8次了,每次上到塔里,都仔细体会玄奘当时翻译经书的情景。”

2019年春节,王杰遇到一件来西安以后最高兴的事情。“春节是在西安过的,学校的留学生在‘西安年·最中国’方面组织了活动,在大唐不夜城,当时的市委书记王永康与我握手,鼓励我,让我感到了西安的开放和热情。”王杰说,他始终珍藏着与王永康的合影。

■苏和(哈萨克斯坦)

去过16个省份

最爱还是陕西

苏和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艺与文化传播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精通5国语言,还能说一口标准的陕西话。没错,他正是清朝时从陕西迁往哈萨克斯坦的陕西蓝田人后裔。1924年,前苏联进行民族识别和划界,将他们登记为“东干族”,主要居住在江布尔州。

因成绩优秀,苏和收到国内多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但他不为所动,坚定地留在“故乡”达8年之久。“我去过16个省份,30多个城市,可最爱还是陕西,在这里我有一种归属感。”

他说:“在我的家乡,虽然老乡们已不识汉字,但一口陕西话绝对标准,在我看来,很多方面比好多陕西人还地道。比如厕所仍叫‘茅子’,饺子仍叫‘扁食’,政府还叫‘衙门’。另外,很多传统民俗也还都保留着,比如结婚时新娘仍穿着红配绿的婚服、当地人也有‘月亮爷 丈丈高’的民谣。”

目前,由苏和翻译的《东干民俗概要》即将出版。他说:“我想利用我的语言优势,翻译更多关于东干历史、民俗的著作,推动东干文化的保护,推动陕西与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地区的交流。”

■蔡佳芯(马来西亚)

难忘西安人的好

即使离开也会回来看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