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湖北大学校长谢红星:公平的教育理念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信仰

时间:2019-07-01 22:2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谢红星改革开放初期进入武汉大学,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普通学生成长为副校长,之后又到长江大学和湖北大学任校长,他觉得,能够读大学对他是一次系统性的改变。因此,教育公平的理念始终是他的信仰,他希望公平的教育能像阳光一样撒播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湖北大学校长谢红星(右)、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左)中国教育在线/摄

  “偶遇”历史专业让我遇事多了一份淡定从容

  陈志文:

  说到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人们经常会用一个词叫“波澜壮阔”,我自己也感同身受。那么再追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谢红星: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奇迹,对我个人来说,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高考,对我们那一代人是从骨子里面由内到外的一种彻底的改变。

  当时我就读于湖北一个偏远的农村的中学,如果没有高考,我们的人生目标基本是固化并且可以预见的,比如说做一个农民,或者说运气好,招工做一个工人。而恢复高考制度,让那个时代所有的年轻人,突然之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打开了一扇窗户,觉得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无限可能。

  当时得知自己考上大学那种澎湃于内心的狂喜和激动至今历历在目,可谓刻骨铭心,当然那时候的感情表达都非常内敛。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也会觉得高考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但跟我们这代人的感受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陈志文:

  您是1983年上的大学,您觉得那时候的大学和现在的相比有什么变化?就读武汉大学带给了您什么,或者说改变了您什么?

  谢红星: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这些都对大学有所改变,我想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那一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以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当时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可能更多关注自己的个人生活和生存环境,但是考上大学以后,不仅仅是社会上会把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称之为“天之骄子”,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也会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时代的精英,会有更多家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思考,所以在整个价值观念上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武汉大学,或者说大学生活,虽然对我的浓重的乡音没有太多的改变,但它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思想,改变了我的灵魂。特别是从思想的改变来讲,我觉得那可能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陈志文:

  您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历史这个专业,您觉得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有什么不一样?

  谢红星:

  首先在我们那个年代,选择历史专业,纯属偶然,因为我历史课的成绩,在我们班上是最高的。但是选择历史专业之后,我觉得它对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观察问题的方法论以及对于生活社会的一些分析和思考,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一个人的工作阅历的增长,年龄的增大,很多问题比如社会改革发展的问题,或者一些非常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追逐名利成功的浮躁,从我个人来讲,可能会看得更加淡定一点,处理这些问题时会显得稍微从容一点。

  所以我觉得包括历史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其他的学科,它通过人类对于科学、对于知识的一种研究、思考、探索、批判等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与其说是历史学学科所带来的好处,还不如说我们将来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在所有专业知识的传播灌输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种方法论,也要注重对于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要在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掌握和了解的过程中,就要开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指引。因为科学的真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都是一个不断思索、实践的过程。历史学有这个优势,其他学科的这种功能,也是值得总结和提炼的。

  “竭尽全力为同学们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

  陈志文:

  您工作履历的第一站是武汉大学,在武汉大学读书留校,成长为副校长。然后第二站就到了长江大学,在去之前,您对于这所高校的认知是什么?

  谢红星:

  我是一个喜欢接受挑战的人,我本人在武汉大学做了七年多的副校长,在这个过程中,我经过了三次分工调整,分管过行政、业务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历练。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关于大学的发展,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因此从我的内心深处来讲,希望有一个平台,让我去有所作为。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