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从“孔融让梨”看中美早期教育的反差

 

小编微评:不同的阅历和背景看到的事物也是不相同的,这篇文章是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事物的多面性,拿来主义不可取,任何事情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己所用,育儿也是一样。浮躁的社会让很多爸爸妈妈都执着追求某种特效药或者某种特殊教育法,可是我认为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没有通用的方法论,只有适合不适合你的孩子,适不适合你所身处的境地。

----水母

----------------正文分割线---------------

孔融让梨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个经典的故事典故,这个故事也一直成为我们教育孩子谦让有礼的典范之一。然而近期看到这样一个关于美国老师和孩子对这个故事的讲解,让我感受颇深。这其中也让我看到了中美教育的区别之大。

孔融让梨讲述的是东汉有个叫孔融的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家人买了一些梨子,顺手拿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但是孔融摇头并没有要,自己换了一个最小的梨。家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孔融回答说他年纪小,所以吃小的,大的让给哥哥吃。家人听后很高兴又问他,那弟弟比你还小,孔融则回答,他比弟弟大,所以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华儿女基本都明白这个故事所以讲述的道理。但是在美国的教育中,却不是这样。近日读了这样的一个案例,特此分享;

这是在美国一个中文学校的课堂上,孩子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这些美国孩子对这个故事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记录,我选择了其中几个问题摘抄如下:

“学生:1、既然梨子有大有小,家人为什么还要让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

老师:……

学生:2、为什么一定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意吃谁去拿不就好了?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3、孔融这样分梨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兄弟都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的兄弟可能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4、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5、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学生:6、我觉得孔融不诚实,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就该直说,讨巧的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应该勇于承认才对。

展开全文

老师:要是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7: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就可以了。”

故事的结尾评论为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不符合美国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读完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还是比较大的。实际上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想到这些美国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教育孩子的小故事,读了这个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或许我们应该将中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合,更好的对自己的宝贝进行教育。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以下值得借鉴和不能认同的地方:

值得借鉴的地方:

1、某些时候,做事情前征得别人的同意和认可;

在讲述孔融让梨的时候不妨告诉孩子,首先给其他人时要问他们喜欢不喜欢吃,递给东西的那个时刻他们想不想要。比如我家孩子想给妹妹吃东西,妹妹一直摇头,这时不妨告知宝贝,妹妹现在不想吃,等到妹妹想吃的时候再给吧。当然或许有人会反问,难道每一件事情都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能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个运用是在适合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2、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这一点在这里表现无遗,这些孩子认为孔融把其他人表现的机会剥夺了。其实这个对于4岁的孩子来讲可能想不到这么深远,但是这里的争取机会去展示自己,这个理念个人认为非常好。我们不妨告诉孩子,任何事情或者机会都是自己去做和创造的,不能依靠别人去完成,这样才能成为独立、自强的孩子。

3、做事有原则有主张;

从美国孩子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反映出了做事情有原则的思想。这一点不论在西方教育还是东方教育中都是很值得肯定的一点,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原则,一定不要毫无底线的去做。从小培养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孩子也是一样的,就像他们耍脾气,父母不是每次都原谅他们的无理行为是一样的,告诉他们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则的,触犯了就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4、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