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时间:2018-08-29 23:5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27日电(记者 陈静)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日前联合主办主题为“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中国教育智库网、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承办论坛。

  论坛邀请了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研究的学术团体以及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分享他们对2035中国教育的认识、理解与展望;聚焦2035中国教育的共同愿景,分析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重点任务和行动策略。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近300人与会。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出席论坛并致辞。童书记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即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教育要通过自身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徐辉出席论坛,并在致辞中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明确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基础上,还应该逐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优化予以保障。二是要促进教育公平,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重视乡村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面临的困难。三是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出席论坛并作报告。他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对国民素质、人才支撑提出新要求;二是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教育变革提出新任务;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教育发展赋予新使命。基于“教育处在长周期的转换之中”的判断,他提出未来教育的三个变化:第一,中国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变革;第二,从低维度教育向高维度教育转变;第三,从标准化教育向灵巧教育转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作了“中国高等教育要坚定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报告。他指出,从“教育现代化2030”到“教育现代化2035”,有一系列重要变化,特别是十九大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教育发展主题转化等,使思考教育现代化问题必须更全面、更系统和更深刻。新时代发展高等教育,从外部看,要强调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从内部看,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作了“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思考”的报告。提出了三点思考和体会: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二是,继承发扬教育改革发展优秀传统,着力破解制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问题;三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卓越的全球城市,进一步明确上海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愿景。上海教育现代化考虑的是在全国率先,未来还应进一步研究教育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教授李军作了题为“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中国模式——2035之挑战与展望”的演讲,呼吁新时代要有“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新政策话语。他用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中全球性的三大学习危机、联合国全球教育普及监测报告中应对学习危机的10个方法、国内外学者的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实践,综合性、比较地证明中国教师教育的成就所在。中国模式以人文宗旨、中庸之道、多元开放和知行合一为四大特征,为世界教育的中国奇迹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作了“STEM教育国策分析与实践模式”的报告。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科整合的核心概念。在国家政策层面,STEM已经进入我国政策视野,整体上分为调结构、增能力、创条件三个维度。在实践层面STEM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的能力。为推进STEM教育,我国需要从资讯类科普资源、嵌入式课程、项目型课程和整合性学科四个层面(“洋葱头模型”)推进,促进内容、技术和师资队伍的整合,提升STEM教育能力建设,通过智慧教育引领STEM教育。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