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都在郊区

时间:2019-06-17 17:5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想要每天定时看到浪潮工作室的文章?还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欢迎搜索“浪潮工作室”并添加关注,我们还有不定期红包福利等你哦

中国的大学为什么都在郊区


1968年末,高中、初中毕业的年轻人接到了最高指示——上山下乡。旋即,当年在校的66、67、68届学生,也就是后来的老三届,赶赴农村,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他们有没有被贫下中农再教育不清楚,但远离城市是肯定的。

时隔三十余年后,年轻人们再次“上山下乡”。去陌生的城市,再辗转几趟公交地铁,在远离城市文明的郊区度过四年,淹没在大学即将到来的喜悦中。无需最高指示,他们欣然接受了上山下乡的命运。

款款而谈的教授、巨大的图书馆、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甜蜜的爱恋……年轻人们几乎想到了大学里每一件事,但少有人意识到仅仅是在城市边缘生活四年,会让大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大学为什么要修在郊区?在这样的地方读过大学有什么危害?填报志愿在即,该如何避免选到郊区大学呢?

大学到郊区去

往上数三代,中国的大学都是“城里人”。从最早的北洋大学再到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无一不修建在城市中。而这些学校能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立足,离不开城市规划者的考量。但根本原因在于那时的大学不大,城里的土地也放得下。

2015年8月24日,昆明,按照西南联大原校门1:1.5放大的校门/视觉中国


2015年8月24日,昆明,按照西南联大原校门1:1.5放大的校门/视觉中国

即便是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大学依然沿袭旧社会的城中校园。因为完全够用。1951年,全国共有206所高校,计划招生人数仅为51689。

虽然1952年影响深远的院系大调整很快来临,但这次对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致敬,只是在制度层面闹革命,没有触及“大学之大大在楼房”。因此,大学就算新修建筑,也只需要在校园内动土。这便是许多学校本部老校区苏联风格筒子楼的由来。

2018年,南京,南京大学的老建筑上爬满植物/视觉中国


2018年,南京,南京大学的老建筑上爬满植物/视觉中国

就在国内的大学盘踞在城市中的六七十年代,国外的大学却开始向郊区迁移。美国学者马丁·特洛总结彼时大学发展的阶段时,将大学毛入学率超过15%,称作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数量暴增,成了发达国家大学向郊区迁移的动因。

巴黎的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大学,于1970年前就在城外新修校区,形成了郊区大学圈,为1980年时25.3%的入学率做好准备。又比如日本。1973年10月,东京教育大学停办,筑波大学继承其资产后,到东京东北部六十公里处建起了新学校。

大学郊区化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必然产物。对中国来说,大学到郊区的那一天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1999年大学扩招就是中国大学郊区化的契机。 1998年全国大学共招了65万。但到了1999年就招了159万。要是把大专院校算进去,1999年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了745万。

2017年,成都,大学新生报道场面拥挤堪比春运/视觉中国


2017年,成都,大学新生报道场面拥挤堪比春运/视觉中国

学生数量能在一年内翻倍,但学生宿舍可不能。1999年,就连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名校,都宿舍不足,以致于部分学生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

同样不能在短时间内翻倍的,还有教学设施。2002年,北京市教委调查了50所高校,发现近九成学校硬件不足。北京是教育资源倾斜最多的地方,但依然无法把扩招而来的大批学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对扩招的大学来说,扩建迫在眉睫。

为什么巴黎和东京的大学要去郊区修新校区?因为城里土地太贵了。对中国的大学来说,同样如此。大学选址要考虑自然环境、服务保障、土地成本等五大要素。如果说五要素共占一石,土地成本就独占五斗半。

在高校经费靠政府的中国,土地成本却不是全部由官方提供,还需要要学校自筹很大一部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搬迁工程约需要11.6亿元,但中央和北京市只给了7.6亿。因此,选择地价更便宜的郊区几乎不需要理由。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