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李景录浅谈经济新闻摄影

时间:2018-08-11 15:2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7月23日至25日,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主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协办,新闻摄影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办。来自中央和省市县主要媒体的社长、总编、摄影部主任和记者150余人参加培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李景录在培训班上作了经济新闻摄影研究专题报告。为让更多的新闻摄影记者学习了解经济新闻摄影,提升拍摄能力和水平,特授权发布全文。

胸有丘壑镜自宽——李景录浅谈经济新闻摄影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李景录就经济新闻摄影研究作专题报告。

  镜中乾坤大,影中日月长。图画,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古今中外,各类史前文明的壁画遗存,展现着人类祖先生活和生产图景。河图洛书,衍生了八卦,成为中华文化中易学的滥觞。敦煌壁画,成为从南北朝到大唐盛世的绘画艺术集大成之殿堂。至于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宋朝鼎盛时期的首都面貌,至今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总而言之,图画是直接展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区域、一个群体生产生活实践最简洁、最直观的表现手段。影像的本质也是图画的创作,只是这种创作更加即时化、写实化,而且伴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器材的推广,更加大众化、普及化。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新中国成立69周年,改革开放40年。一部党史、国史、改革史,本身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跨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擘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生逢这个时代,文艺作品、摄影作品,应当有记录新时代的精品力作,呈现给读者,留给后人。

  当然,新闻摄影的要求更高一些,它首先要承载新闻传播的功能。再具体到经济新闻摄影,目前业界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我根据新闻理论和摄影实践将其归纳为:经济新闻摄影是以图片形式对正在发生的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进行诠释,用图片报道经济领域的新闻,就是要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集中经济新闻要素。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类经济概念也层出不穷,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新业态经济、旅游经济、生态经济等等,我国经济新闻摄影也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强,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新闻摄影领域的关注,众多摄影人也在努力探索经济新闻摄影作品新的呈现形式,不断突破经济新闻图片报道的思维与视角。

  纵观近10年中国各类新闻摄影大赛(如:中国新闻奖、华赛、金镜头及各省市自治区举办的评选),评委们也能够看到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优秀经济新闻摄影作品不断脱颖而出。但是,相比其它类别,如,突发类、非突发类、人物类、文化及艺术类、日常生活类、自然及环保类、体育类等,经济新闻参赛作品,目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不少摄影人在题材上、拍摄上还停留在机器加人的老模式,或者过分注重作品技巧的呈现,而忽视了内容的精准表达。

  经济新闻摄影作品如何拍好拍活?如何出新、出彩?如何把握经济新闻摄影的要点?仍需要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实践。

  《经济日报》是中央级党报,定位于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我作为《经济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结合多年来采编工作的经验,个人的感受是“胸有丘壑镜自宽”,首先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经济理论和方针政策;其次要在实践中创新思路,创新技巧,追求独特的经济视角,敏锐捕捉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意涵丰富高能量的新闻故事。

  下面,我从4个方面就经济新闻摄影谈谈感悟。

  一、用独特的视角发掘经济元素

  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是美学大师王国维在论述“境界”时有句名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也就是说,一张或一组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不是光靠器材和技术,而是靠摄影者的头脑。有道是:“镜在心中,影在思想中。”以我观物,视角独特来自于火热的生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捕捉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1)、对比视角。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