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时政热点: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3)

 

再往前看,这种视渐渐强大的中国为“对手”的思维,也并非这届美国政府所独有。

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接触+遏制的政策,主要目标是促使中国按照美国设想的路径发展。中国的发展只要“超出”或“偏离”美国的设想,遏制的成分就会多一些,中国就更有“资格”成为美国的对手。这一点由于中国近年发展不断加速而变得更加突出。

2000年,小布什在竞选时就明确提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并在其任期内对华实行“遏制性接触战略”。2009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更是宣布“重返亚洲”和实施“亚洲再平衡”计划,目标对准的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后来奥巴马又不止一次强调,“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

回顾中美经贸磋商过程,美国政府言行不一、摇摆不定、出尔反尔,但其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楚:绝不仅仅是缩小贸易逆差,而是要在更广泛领域遏制中国。早在2015年,美国《国家利益》就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醒醒吧美国,中国必须被遏制》。细数美国加征关税的清单,条条针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处处针对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坦言,白宫宣布新的关税政策,“反映出美国存在的巨大焦虑”。

这种“巨大焦虑”的背后,是美国要确保自己永远不被超越的“绝对优势”。

其实,中国的发展,本不应引发美国如此“焦虑”。《纽约时报》最近发表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财政部顾问史蒂夫·拉特纳的一篇文章,说道: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9380美元,而美国为61690美元,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且“仍有7亿中国人——约占中国人口的一半——每天生活费仅为5.5美元或更低”。

然而,即便如此,在美国的一些战略家看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变得“难以忍受”。执掌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的彼得·纳瓦罗在《致命中国》一书中,曾详细列举“摧毁美国工作机会的八种武器”,并称中国“快速变成全球最厉害的刺客”,将矛头直指中国。而这本书被视为“白宫处理对华关系的指南手册”。

有人说得好,站在中国的立场,中国要求发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一些美国战略家看来,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成为美国最强劲的对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说得更是直白:只要中国不放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就将继续挑战美国在各个层面的统治。这恐怕才是挑起贸易战的真实意图,那就是堵死中国在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向上攀升的机会,打掉中国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为了确保自己遥遥领先的“绝对优势”,不惜打压13亿多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正当权利,这不是强权逻辑又是什么?又哪里有一点“历史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