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审稿人“监守自盗”:“科学经济时代”的诱惑

 


 
审稿人“监守自盗”:“科学经济时代”的诱惑  
 

 

在本报报道了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事件之后,记者与国内一家知名学术期刊社取得了联系,采访科技期刊界对此事的看法。没想到的是,在采访中,记者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又听闻了多起审稿人“监守自盗”的剽窃事件,而地点却转到了国外。

 

随着学术竞争日益走向国际化,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事件。

 

“类似审稿人监守自盗的事件,其发生地并不局限于中国,也是国际舞台上多次上演的‘丑剧’。”一位国内资深期刊人士告诉《科学时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起国际审稿人监守自盗的事件,受害者撰写了事件的全过程,以呼吁“打造中国自己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当事人的要求下,材料仅供“内部使用”,事件经过从未向媒体公开。出于尊重,记者在这里隐去当事人本名,以X教授相称。

 

被国际审稿人“不端”了

 

X教授是一位中国青年科学家,某年9月,他将一篇论文A投到了美国某影响因子为4.11的学术期刊B上,直到第二年6月,才得以正式发表。

 

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共花了9个月的时间,其中,仅第一次审稿,就耗时近5个月。收到评审意见后20天,X教授便将修改稿送交该刊,此后,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音信全无。

 

这9个月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送交了修改稿后,苦苦等待的期间,X教授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篇与其论文内容相似的文章C,出现在美国另一家影响因子为5.65的学术期刊D上。

 

C文从投稿到出版,一共不到3个月的时间,而投稿日期,恰恰是X教授收到第一次审稿意见前9天。

 

C文与自己尚未发表的A文,有着过度相似的标题、关键词、思想,引起了X教授的警觉。第二天,他立即向B期刊主编提出抗议,并追问自己论文的审稿人,同时请一位身在美国的同行,前往B期刊编辑部现场求证。四天后,他得到论文A被录用的通知。又过了一个星期,他的猜测被证实,论文C的作者就是论文A的审稿人,而且是两个审稿人中,时间拖延得更久的那一个。

 

在总结这段“艰难”经历的时候,X教授说,我们是幸运的,由于种种原因,尽管C文早了几个月发表,但我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另一位国内知名大学的同行Y教授,却连续两篇论文被同一审稿人“学术不端”,分别被拖延了9个月、13个月,这期间,审稿人却先后发表了两篇同类论文,导致至今Y教授研究的原创性,也未得到国际承认。此后不久,Y教授便退出了这一研究领域。

 

“科学经济时代”的低成本“犯罪”

 

两位学者三篇论文的遭遇,让人惊心,而国外科学界对上述事件的处理,更是“潦草”得让人惊讶。

 

尽管X教授曾经通过中国学术界向美国学术界提出官方申诉,但是论文C作者所在大学,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进行了一场“潦草”的调查,便以“剽窃证据不充分,不予进一步调查”的论调,匆匆收场。

 

X教授在分析这种“潦草”态度时认为:同行间的学术竞争,机构间甚至国家间的学术竞争,使得弱势者往往不得申诉。

 

“竞争”一词,从学术不端行为中凸显了出来。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一位观察者提出了“科学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直接与经济挂上钩。科研也是如此,我称之为科学经济。”

 

他认为,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看,科学界内部有其特有的经济分配原则,简单地说,原创成果、重大发现,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从而促进其产生更多的原创成果、重大发现。

 

在这个“科学至上”的时代,科学的创新发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这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于是,有一部分道德操守差的人,就会忍不住铤而走险。

 

同时,目前国内外的科研环境,多少有些浮躁。特别是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论文,均提去了“质”与“量”的双重的高评价,这“质”与“量”的“双高”,存在一定的矛盾,给科研工作者们造成了极大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于是也有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人铤而走险,寻求一条便宜之道。

 

而某些科研机构,为了与其他机构竞争,也会“默许”甚至“暗示”科研人员,寻求“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