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2 14:1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摘要】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积聚到更为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他们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互动融合。这为青年在虚拟空间自我认同的产生、建构与交融创造出广阔平台。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扩充,而仪式化、个体化的社交媒体使用,则会加快青年自我认同的资本积累,提升与之相应的资本权威。
【关键词】社会资本;自我认同;青年;社交媒体
伴随着移动在线社交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应用,社交媒体已将其触角延伸到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青年人而言,使用社交媒体在其工作生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青年人热衷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与自我展示,进行各种不同的人际传播互动行为。社交媒体的自我展示成为人际传播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青年在使用社交媒体中对于构建自我社会角色,利用角色互动性强化其社会期待,集聚其社会资本,特别是网络社会资本的聚集与深化。社交媒体的网络互动行为,最终对于提升社交媒体使用者的线上关系互动性,线下关系密合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青年是处于从少年过渡到中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是以身心发展系列突变为自然基础,并开始以实践活动为中介进入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人。它是自我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并确立的人生阶段。国内外学者和相关人士对社交媒体的概念界定和理解还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安东尼?梅菲尔德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也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是建立在Web3.0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应用程序,是内容生产和情感表达的虚拟实现平台。[1]由此可以看出,社交媒体是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出的信息传播空间和虚拟交流空间,它赋予用户以无限的创造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以此进行社会生活多层面互动沟通,实现了用户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于信息制造、传播和体验方面的双向式、叠层式转向。
在有关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成果中,较多从社交媒体不同使用动机与使用效果层面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社交媒体自身内在的特质属性,青年对社交媒体的媒介认知情况研究却较为缺乏。由此,本文选择以自我认同与社会资本两大理论为理论基础,针对青年的媒介认知与行为特质进行分析,研究自我认同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社交媒体最广泛使用者——青年群体,他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与媒介环境的互动模式,进而分析社交媒体用户与媒体这两者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一、自我认同——青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社会角色期待
在泰勒的自我认同理论中,自我认同具体指个体依据自身经历反思性地理解自我。在晚期现代性的情境下,对于这一概念泰勒作出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每个个体均存在着独特的性质,在生活、工作、社交的过程中,个体都会通过生存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对自我进行反思性的理解。由此,自我认同既非确定的某种社会观点,也并非个体在生存发展中所生成的阶段性必然结果。
(一)青年自我认同同一性优化媒体使用维度
微博、微信、QQ等各种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进行自我主体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实现平台。比起E-mail、BBS、博客等媒体,现代社交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个性传播与公共传播这两大显著特征,对于青年自我认同具有很大的协同作用,使得青年在沟通、交流以及表达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自身是怎样的社会人,青年在使用社交媒体中,也展示了成长中的心理微妙变化过程,最终体现了其对于自身社会角色的期待。
西方对于认同的研究最早源于心理学,弗洛伊德曾对认同作出过如下描述: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标准进行模仿、吸收而内化,最终使得自身与他人或者团体之间趋向于一致,这种心理过程称之为认同。以微信为例,青年人在不固定的时间中都会刷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所进行的社交沟通已经逐步成为青年日常化、自主化的行为方式,通过朋友圈完成自我表达,也已成为当前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认同的主要建构手段。
当代青年自我认同同一性,具有若干层面属性。首先体现在自我认同行为的意愿表达主动性,这一点经历了从无意识阶段向有意识阶段的转变。青年人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将自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在朋友圈上“晒”出来,而“晒”从本质上而言即为个体对自我信息的有意识展示,进行这种展示的前提在于明确的自我认知,而其目标在于自我认同。从另一角度而言,当代青年的自我认同较之前辈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自我认同不再是内隐被动化的,而是更加强调社会主流文化对其的充分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带有过度人工修饰的趋势。以网上较为流行的自媒体节目《陈翔六点半》为例,它反映了青年在使用社交媒体中过度人工修饰来营造一种自我认同的现象。而外在的显性话语和内在的隐性表达结合为一体,实现了青年自我认同的社会趋同与解构重塑。
(二)青年社会角色互动性引发社交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