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9 02:06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淮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陈松胜
在淮安市淮阴小学美丽宜人的校园深处,藏着一个越来越备受江苏教育人关注的小天地——行知农场。这个被《扬子晚报》戏称为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占地30余亩,是该校为深化课程改革精心打造的省级课程基地。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栽花、种菜、养鹅,还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农具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将两手不粘泥的城市孩子带进了充满生机和童趣的自然课程之中,以深受学生欢迎的方式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思路与规划:把农场建成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基地
淮阴小学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充满年轻元素的现代化学校,校园占地110余亩,小学部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人。学校以“学生喜欢”为视角,大力深化课程改革,通过创建行知农场、开发儿童行知田园课程,转变教学方式,引领学习变革。
2017年3月,《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开题报告在无锡召开的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培训会上,以零意见的优异成绩通过审核,并被专家组赞誉为省内课程开发的典范,获批2017年江苏省省级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儿童”本位、依托“田园”载体、通过“行知”路径、实现“课程”变革,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教育部关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农场,带着快乐学习课程,带着收获自由成长,过有诗意的童年和有质量的校园生活。
二、理念与建设:把基地开发成充满教育元素的室外课堂
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创建物态行知农场基地为依托,通过建设充满教育元素的物态课程基地,将课堂搬至室外,用基地主动实践代替传统课堂被动学习,学生通过观赏、体验和实践,探索实践课程和语、数、英、常等学科课堂学习的融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建“行知田园”课程物态文化,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
“行知农场”以陶行知名字命名,是遵循其教育思想而兴建的物态课程文化基地;是开发学生双手和大脑潜能的生活教育空间站,是实现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资源宝库,是学生感受生命个性化成长的实践体验基地。
在这里,一亭一桥皆文化,一草一木俱文章。农场内开辟四季花木、草药栽培等7大功能区,逐步创建气象观测站、荷花戏台、现代农业科技微展厅、淮菜烹饪操作厅和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等教学环境设施,并通过造湖、筑亭、植树、垦荒、将教材中的核心元素做成模型等园林化手法,使物态文化形成体系。
本学期,农场内新增了梨树林、枣树林、苹果树林、葡萄架、现代农业大棚,并新建农耕文化展示厅,农机陈列室添置一台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以及各式农具。农场门前正在新建的教学楼一楼将专门用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微展厅、淮菜烹饪操作厅等行知课程实践操作室。
(二)开发儿童“行知田园”校本课程,开拓有趣的课程资源
淮阴小学设立课题时,将现有课程进行剪裁、统整,找到与“行知田园”的结合点。陈松胜校长主持的《“核心素养”导向下“行知课程”实践研究》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文化课程化、课程资源现代化等。学校计划创设30项校本课程,如“蚕课程”研究悠久的丝绸文化,“药课程”研究吴鞠通的医学文化,“荷课程”研究淮海戏非遗文化等。
淮阴小学学生表演的淮海戏《赶集》已荣登央视舞台。在淮阴实小教育集团已开发的22套生命成长课程系列教材基础上,今年国庆节前,我们已顺利完成了一套以《田园行知》为名的校本教材上、下两册。我们整合了国家课程中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学科有关田园实践的教育教学内容共计122课,编印成册,人手一份,充分发挥行知农场这个儿童田园行知课程基地资源优势,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内容纳入学科教学计划,排入各班级课程表,进入农场组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考核,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建构儿童“行知田园”教学范式,建立互动的学习平台
“行知田园课程”把课堂移到农场,把教材变成活书,突出小组合作、实践创新,实行体验式学习、场景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范式。如执教语文课《槐乡五月》,将学生带进农场,让孩子赏槐花、观其形、闻其香,唤醒他们对乡土的眷恋,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执教数学课《土地的丈量》,将学生带入农场,利用谷蔬种植区各种不同形状,进行现场测量、现场计算;如执教科学课《观察种子发芽》,将学生带入农场,开展分组种植、分组观察、分组研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