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中国商报数字报刊平台

 

中国商报数字报刊平台

 
  随着农村人口外流以及出生率下降,农村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很多乡村学校生源不足,于是覆盖更大范围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CNSPHOTO提供  
 

  

  本报记者 王立芳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类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兴起于2004年,教育部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初中、小学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前,国内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主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寄宿生有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在校总数的14.1%。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情况是怎样的,小学生是否习惯寄宿生活,家长们怎么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乡村教师有哪些压力?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中国商报记者实地走访了河北张家口东南部山区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

  据了解,该寄宿制学校所属地区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域内无工业厂矿,农产品产量及种类匮乏,居民大多以外出务工谋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据一位村支书介绍,国家对当地的扶贫方式主要为教育扶贫与政策扶贫。

  唯一的学校

  在距离教学楼二三百米远的地方,是小学生的宿舍楼。学生悦悦带记者参观了她的宿舍,是一间约15平米的房间,上下床10个铺位,宿舍里配有暖气设备,但没有空调或电扇。

  周一早上七点,十岁的悦悦背上书包走出家门,到村子临街的地方等车。她在5公里外的寄宿制小学读四年级,家长忙农活没时间送的时候,悦悦就乘坐由村民运营的专门接送学生的车去学校。

  邻村的刘师傅承担起这份类似“校车司机”的工作,周一早上送,周五下午接,一周两次,每人每次收5块钱车费。车来了,悦悦还没上去,记者发现九座面包车里就已经满满当当坐了15个学生。刘师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坐车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每次人数不固定,有时候周一早上要跑三趟才能送完。 

  在一车叽叽喳喳的孩子中间,悦悦的情绪明显不高。悦悦的妈妈告诉记者,即使已经住了四年宿,周一离家时女儿还是不太情愿,“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每次都哭了,但还是说想家”。 

  大约十分钟的车程,悦悦到学校了,此时还不到7点半,教室里只有几个早到的学生。悦悦给记者介绍,每周只有返校日比较特殊,平时他们都是6点半起床,7点就开始上早自习。记者发现,教室里配备了新的课桌椅、讲桌、推拉式黑板及多媒体设备。

  据了解,该校是所在镇唯一的一所学校,镇下辖的41个行政村里小学生都集中到这里,现有学生600多名,其中大多数为住宿生,只有少量家在镇上的学生走读。而距离学校最远的村子,在23公里外的山沟沟里。

  站在校园里,记者的直观感受是,校园占地面积很大,校舍楼也比较新,总体环境不错。据了解,现在的校园是三年前新建的,除了小学,还有初中部和一个职业高中班。“咱们这的孩子,在前面上完小学就去后面上初中,如果考不上县城的普通高中,直接进职高班,都在这同一个地方。”一位老师这样向记者表述。

  在距离教学楼二三百米远的地方,是小学生的宿舍楼。悦悦带记者参观了她的宿舍,是一间约15平米的房间,上下床10个铺位,宿舍里配有暖气设备,但没有空调或电扇。

  悦悦所住楼层的生活老师李秀红向记者介绍,每层楼有10个房间,每间安排10个学生。也就是说,每位生活老师要负责约100名学生的起居。“最重要的是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年龄小,需要特别关注。”李秀红表示,她的日常工作就是清洁卫生、替学生打热水以及敦促他们按时睡觉,当学生生病或出现特殊状况时,也负责联系家长。李秀红说,虽然她的职务名称是“生活老师”,其实并不占学校的专职生活教师编制,每个月工资也只有600元。

  今年39岁的本地人李秀红也是在这所学校念的小学,不过在她看来,对比却是天壤之别。“我上学那会儿学校只有几间平房,睡的是大通铺,吃饭得自己花钱。现在孩子们上学的条件真是好太多了。”李秀红感慨道。她的两个孩子也都在这所学校上学。

  家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