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13 00:39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2018-03-31 国际学校家长圈 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讯 3月31日,新浪教育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联合打造、首席合作伙伴哒哒英语特别支持的“新浪2018国际学校择校巡展(上海站)”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包玉刚、惠立、华师大二附、世外、七宝德怀特、上实剑桥等数十所上海顶级国际学校及机构,剑桥大学等百所世界名校集体亮相,6位国际教育大咖现场演讲,分享“私藏干货”,助力学生和家长一站式解决择校难题、规划国际教育之路。本届择校展得到了江浙沪千余家庭的大力支持,参观人数近万,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教育飞速发展。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0月,中国国际学校总数已达661所。在过去的20多年,上海凭借其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本地发达的基础教育,发展出成熟的民办学校体系,已成为内地国际教育最具规模的城市之一。上海家庭在国际教育的选择上,有着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但选择越多,找到最优解的困难也就越大。
国际学校的井喷式发展为上海孩子带来新的教育机会,同时良莠不齐的学校也使家长在择校的焦虑中徘徊。活动现场甚至有家庭牵着三岁的老大,推着襁褓中的老二前来观展。通过与这些家长朋友沟通,我们发现,优质私立校依然是精明上海家长的首选,不少家长早已对IB和A-Level等基础概念了如指掌。如今困扰这些虎爸牛妈的,是择校中更为本质的问题:如何从小给孩子合理规划升学路径?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孩子的学校?如何让孩子在优质资源中更具竞争力?
全球化浪潮中,语言能力是孩子竞争力的基石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球村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对于这一代孩子来说,语言能力是他们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竞争力的基石。
出于升学考试、等级考试、出国留学等标准化考试的应试需求,中国学生对双语学习的需求非常大。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吴子健介绍道,国际教育的“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简言之就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
相对于其他学校更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留学中心欧洲项目部总监范燕虹则另辟蹊径,发现了西班牙语的独特价值。西班牙语覆盖全世界5.67亿人口,是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也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最实用的大语种。范燕虹介绍道,目前中国掌握西班牙语的人才不足2.5万,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家长可以另辟蹊径,选择西班牙语,帮助孩子借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更好地制胜全球化时代。
惠灵顿杭州校区总校长Paul Rogers总结道,真正符合标准的双语能力应该涵盖听、说、读、写各个领域。学生在这些语言之间无缝地移动,成为平衡能力和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甚至可以用两种语言做梦。Paul Rogers表示,培养这种能力,从外力来说需要既强健又完善的课程,从内力来说,要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加以培养。
优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
学习一门语言,并非单单掌握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探索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高品质的双语学校不仅是几节英文课程的加强,更体现在整个培养模式里,中西方思维乃至两种文化的碰撞。
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浦西校区)校长Dr Hopkin认为,定义一种培养模式是否优质,要看它能否帮助人们实现教育的目的,即教育本身对人的完善,对人格的完善。其实每个成功的学习者的经历都有规律可循,他们从一个普通个体,经历严谨的学术标准、独特的生活体验、完整的人格培养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Hopkin校长强调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历程是一个走出“舒适区”逐步发现自我的过程,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努力。这种努力与勤奋应该源于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而非被强势的成年人所逼迫。他所在的学校也一直以此为目标:引导学生去发现自我,同时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的平台。
当我们为孩子选择国际教育时,我们究竟在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