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5 04:23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中山大学护理教育历经106年的发展,始终坚守护理事业惠福于世的本色,更与时俱进地焕发着广育人才、善培精英的韵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山大学护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一直稳居全国前三甲,并进入2018、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护理学科全球前100名。
一、中山大学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山大学护理学2000年成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成为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内最早开设护理学博士教育的培养单位之一;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之一。中山大学护理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科学型护理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中大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路径逐渐完善,形成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况
中山大学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指导委员会下的导师组集体指导、执行导师具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小组”的培养模式,即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成员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中山大学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有6个培养方向:造口护理、重症监护、糖尿病护理、肿瘤护理、康复护理以及老年慢性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培养模式。
三、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
中山大学现有护理学研究生导师2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研究生导师中80.8%具有高级职称,65.4%具有博士学位。另聘有境外、海外客座教授5人。临床导师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聘请,同时聘请跨学科专家(如临床医学、医学人类学等)加入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队伍。博士生导师高玲玲教授2014-2018年度连续5年获爱思唯尔护理学中国区高被引学者,博士生导师尤黎明教授2018年度首次入选爱思唯尔护理学中国区高被引学者,并于2019年当选为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
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硕士生的创新意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并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项目的申报,博士生导师张俊娥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负责的研究生课程《护理管理学》获得2018年首届全国医药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在教学中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如邀请医学人类学学者讲授《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部分内容;建立有效的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尤其是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发表SCI和CSCD论文,鼓励研究生参加类似教育部举办的“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并依此作为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对外交流的遴选和各种评优推选活动的重要指标,加大分数权重,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热情。
五、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
为提升全院师生的科研水平,大力倡导导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院研究生导师基本均有在研的各类科研项目,因此多数硕士可参与导师项目组的研究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有助于研究生尽快厘清研究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课题组总体研究工作的进展。不仅如此,除了院内各课题组(包括导师、相关专家、各年级研究生)定期集中交流外,学院各导师课题组还和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旅游学院、心理学系等学院(系)的导师组有定期学术交流,也有益于激发新的科研思路、碰撞出新的研究灵感和火花。
六、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