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3-04-03 19:30 阅读次数:
“西山苍苍东海茫,四海填八荒,水清木华坐中央,血脉承炎黄……”2018年初,清华大学学生首支原创中国风嘻哈单曲《水木道》“燃爆”微信朋友圈。清华学霸摘掉眼镜,戴上墨镜,放下书包,换上宽大的帽衫、古装,用嘻哈的方式演绎了一版另类的“清华校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的微信朋友圈,也被青年学子的创意视频、歌曲刷屏。“站在教育者角度,我们讲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但是站在学生角度,还有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育’。现在青年学子创作一些有趣的、形式新颖的歌曲和视频,用年轻人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爱校情感,就是很重要的‘自育’载体,而且很有效果。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创造性,采用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吸引力,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方式进行引导。”冯务中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了培养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一年来,大中小学育人方式悄然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学生生活点滴,教材规划与课程体系焕发出新面貌,评价体系的维度日趋多元,让人才培养风向标的朝向一天比一天更加明确。
新思想渗透学习日常
“你和家人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几组是正确的?过马路时,以下哪些是文明行为……”2018年的秋季学期,浙江衢州的中小学生们都收到了同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有关“文明”的网络调查问卷,需要学生邀请自己的家人一起来完成。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应当进一步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方式方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2018年要继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为全年工作抓手,进一步加强“五个攻坚”,更加突出思政课建设学理支撑和规律研究,更加突出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贡献,加快形成适合其职业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支撑体系,以教师队伍发展带动思政课建设,更好发挥思政课“试金石”作用,向党和人民交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优异答卷。
2018年6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的通知》,通过艺术展、公开课、微电影、夏令营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专业课程的教师们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述专业知识的过程当中融合思政教育。“一个系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从外部获取能量。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也需要不断获得能量和提高利用能量的效率。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公式:人类文明程度正比于能量与技术的乘积。”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杰院士,用学生们熟悉的植物光合作用来解释人类文明起源问题。
这一年,上海各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勃发,呈现出“集团作战”的特征。“红”课难求,一些高校设立的思政选修课,开放选课之时,一两百个名额在短短数秒内就被一抢而空。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高涨,在思政课程中的满足感也获得了提升。
新内容囊括教学重点
2018年9月1日,教育部历时5年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终于在全国投入使用。
教材建设与管理是国家的战略工程、奠基工程,教材的质量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水平、课程品质,教材的质量、品格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品格。
5月22日,教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专业机构正式成立,负责组织展开课程教材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课程教材建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拟定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等工作。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高教社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配合中宣部、教育部全力做好“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其中,修订后的四门思政课教材已于2018年春季投入使用。
为配合教材的讲解需要,从大学到中小学,课程体系得到了全方位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