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2022年教育学考研311考试大纲原文

时间:2023-03-21 17:5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 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 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

  (一)必答题为 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 100 分

  中外教育史约 100 分

  教育心理学约 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 30 分

  (二)必选题为 30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 I 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I

  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

  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简答题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

  Ⅳ、考察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察目标】

  1. 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 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 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生理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 关于“教育”的陈述类型

  教育定义;教育隐喻;教育口号。2.“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3.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

  2. 心理起源说

  3. 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征

  2. 近代教育的特征

  3. 现代教育的特征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改革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6. 媒介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3. 教育的文化功能

  4. 教育的科技功能

  5. 教育的人口功能

  6. 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 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 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l.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3.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4.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与立德树人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诸育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 培养目标的概念及演变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培养目标的演变。2. 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

  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大学的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1.教育制度的概念

  2. 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 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 学制确立的依据

  3. 各级学校系统

  4. 各类学校系统

  5.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 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

  4. 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5.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6.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施瓦布的实践模式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及其演变。 4.课程的范围、组织与结构

  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与课程。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1949 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三)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