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施文龙:区域整体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成长教育实践

时间:2023-01-03 21:3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新成长教育理念引领区域教育新发展

教育即生长,成长教育(Growthe ducation)最初的概念,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他们结合美欧二战后新一代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中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进入新时代,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的目标定位,我们要思考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多元成长,要思考新时代新成长教育的理念和策略。

由此我们提出新成长教育的价值观,即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的育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的育人路径。在育人目标方面,牢牢把握所有教育活动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本质任务,并充分认识到智能多元的规律,不苛求那种理想化的“完人”和“全人”教育,让教育活动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元个性成长。在育人路径方面,坚持“五育”并举,强调学做融合、知行合一,反对死读书、唯分数,要在品德人格养成、身心体格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中实现整体育人。由此我们研制推进《新成长教育行动纲要》的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多元成长、家校社合力育人、教师行动研究六大行动计划及其50个专项,整体推进以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区域育人方式变革。

WDCM上传图片

二、推进“三型”新成长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关于课堂改变,日本学者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提出学校应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也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新成长课堂教学创新的核心就是倡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构建高效学习型、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的“三型”新成长课堂,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

努力构建高效学习型课堂。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总结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回过头再来看这八个字,“读读、议议、练练”六个字都说的是学生的学,只有“讲讲”两个字提到教师的教,而且从顺序上来看也是“学”在前“教”在后,可见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是让学生的“学和习”真正有效发生,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构建高效学习型课堂,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针对如何更好促进学生的学,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情,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始终是如何更好地让所有学生“开动”起来,如何更好地促进所有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

努力构建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课堂。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得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主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罗杰斯则批评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儿童的身心劈开来了,儿童的躯体和四肢进了学校,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他认为认知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所以应倡导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和学生自我评价。奉贤区推动构建互动生成型、活力成长型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力,在更好的师生、生生互动和自我反思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升华的全面成长。

WDCM上传图片

三、推进“六好”新成长班级建设创新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在学校的“成长之家”。我们以新成长教育理念为引领,推进“六好”新成长班级建设创新,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