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陈一丹基金会2023年信,培育面向未来的家

时间:2023-01-03 21:3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陈一丹基金会2023年信,培育面向未来的家

  每个愿景都始于某个地方。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再一次如约而至,回顾过去一年,展望全新旅程。

过去的一年,人类在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太空探索等领域都取得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突破,这些都让人持续憧憬着未来更远大的前景;过去的一年,蔓延三年的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陆续迎来新拐点,并有望走向终结,生活渐次如常,人们在艰难中积聚着新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纽带,作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优先事项,是关乎未来几代人的关键事业。2022年,我们看到教育行业的进展,并写下了我们的承诺。我们在漫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陈一丹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多元化发展,过去一年,我们和教育界同仁聚力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培育的研究议题与实践项目,更加能够看见和感知三者之间联结的重要性,“家-校-社”发挥各自强项,有效联结,往往将生发1+1+1>3效应,带来无限可能与惊喜生长。

良性的社会必然根植于良性的教育之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当我们细看“家-校-社”三者时,就会发现个性化与规模化,人性化和效率化,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部门与社会在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应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挑战、矛盾及冲突,教育有理由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创造联结、生长的新生态,探索“家-校-社”协同共生之道。

教育革新日新月异,新的教育范式已经开始。基于过去的实践与经验,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几点主张:

家庭:回归教育本质,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今天,传统家庭结构面临着剧烈变动,而育儿观念的代际分歧,常导致巨大的挑战。我们看到,家庭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焦虑,过度的压力甚至带来亲子关系恶化。

我们感同身受。但如果家长能够有更好的工具,促进转变视角,将会看到更大的图景: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伟大在于平凡,在于始终如一地采取正确的行动。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有机生长,欲速则不达。在家庭教育中,耐心往往比爱心更重要。

我们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具备这些特质:积极进取的好奇心,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追求的毅力,乐观、利他。跳出原生家庭环境的局限,父母不仅需要协作共赢的视角,也需要支持养育的社区资源。父母需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获得资源和服务以及牢固的社区纽带。

2022年,基金会发起家庭陪伴教育研发项目,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领衔,相继已完成“儿童社会情感学习” “儿童认知学习”的开发方案;同期,我们还发起了“儿童发展GPS”项目,系统性地提升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我们希望能够借此带领家长更科学认知孩子的发展规律,通过简单有趣的工具,协助父母完成家庭教育的工作,提高家庭效能;我们正努力以人性化、个性化创造一种基于理性、回归教育本质的新生态,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过程更幸福。

学校:学科教育加速转向素养教育

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景,然而,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原理是工业化应用到教育中,即用流水线方法来大批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力。教每个人同样的东西,提供了高效率的教育产品,也容易带走最大的学习动力——好奇心。

近年来,人们不断持续努力改进学校教育体系,学校系统持续进步。

学与教的范式转变,体现了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例如,在课堂上安排了更多的探究和同伴学习活动,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些还远远不够。

学校应提供全人发展所需的学习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培养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对终身学习的承诺,教会学生如何逻辑思考,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为创建一个更美好世界而充满激情地前行,同时在前行的路上能够保持韧性。这些品质对于个体应对21世纪的挑战至关重要。

学校与社会并不泾渭分明。我们认同已经有条件,进一步促进学科教育转向素养教育。我们在学校场域的探索工作依旧在继续,素养教育加油站计划、捐资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工作如常进行。

社会:在真实世界中,培育面向未来的学习者

21世纪只不过刚过去23年时光,变革每天都在发生。大量工作实现自动化之后,终身学位已经消亡;真实世界不存在标准化答案,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模糊和不确定性,需要每一个人充满自驱力寻找解决路径,和他人沟通协作,这让教育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