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时间:2022-07-08 09:0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劳动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但是人们对于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诸多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对于劳动教育本身内涵及特征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

    本文在对劳动教育与相近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力图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进行较为明晰的厘定,希望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研讨及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劳动、实践、活动

1

劳动与实践、活动三概念的一般含义

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劳动被定义为“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在经济学中,劳动则是指劳动力(含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和使用。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实践,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劳动、改进社会关系的社会活动,以及探索世界奥秘的科学探索活动等。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就是人所创造的工具的应用,实践的对象则是人接触、改造的一切客观对象。换言之,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过程。

活动,一般是指人类有目的的运动,更多指的是一种日常词汇,而最广义的活动概念则指人类的一切运动形式。活动当然包括物质实践活动,但思维或者精神的运动也是活动的类型之一。实践、劳动都是活动的类型。

概而言之,活动、实践、劳动,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而劳动,可以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或者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之一。

2

劳动与实践、活动三概念的教育意涵

劳动与实践、活动三概念在教育语境中的意涵,则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等概念的具体使用有密切联系。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还与“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概念相关。不过“劳动技术教育”较强调技术的学习,与职业定向存在更密切的关联;“通用技术教育”则是开展基础技术教育的课程形式,“通用技术”是其教育重点,“劳动”已不是其核心意涵。换言之,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而“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两个概念中虽也有“劳动”的要素,但较多指向具体技术或者通用技术的学习等,强调重点有显著差异。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指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了解社会的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服务社会则包括劳动体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虽然是全方位的,但是一般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助益学生的德育。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常常被看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一般是指以儿童“活动”的动机及线索来组织的课程形态。杜威、陶行知等认为传统的学科逻辑不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从而主张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以满足儿童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在活动课程的概念里,“活动”具有强烈的儿童主体性,但是其意涵与“生活”概念较为接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换言之,“活动”并不专指“劳动”。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