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大学教育 >

刘政屏:《科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一本极具价值意义的书

时间:2022-07-01 11: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说一本书极具价值意义,有时候是指它一直如此,有时候则专指其出版之时,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科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就是如此,不过它在出版之初的价值意义更为显著和特别。

36开,6个印张,这本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看上去有些小巧,尽管书名并不大众,但它应该是一本杨振宁先生专业著作之外,一般读者能够看懂的大众读物。

《科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的出版时间是1987年9月,其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先生多次回国讲学和参观访问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不少精辟论述和重要建议的文章、讲话稿,16篇,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读书教学四十年》重复12篇;第二部分是学者、作家和记者所写的有关杨先生的通讯和访问记,9篇。

我知道,如果我再多读一些杨振宁先生的作品,包括《杨振宁文集》《杨振宁选集》等内容比较多的作品集,那么我一定会写出更多一些的内容、更深刻一些的感受,但我觉得我应该把我初次接触杨先生作品集的感觉说出来,或许这样的感觉在之后的时间里会渐渐变得平淡,但现在却是如此的新鲜而深刻。

《科学、教育与中国现代化》的编者在后记里写道:“多年来他(杨振宁)除了发表大量科学理论著作外,还曾就读书学习、科学研究、教学经验和他本人的经历,发表过许多文章和讲话。特别是杨振宁博士多次来华讲学和参观访问,热情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论述和重要建议,受到我国领导人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的欢迎。”

我读这本书之后有两点很深刻的印象,一是杨先生的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和热情洋溢;二是他对祖国的感情之深厚,用心之真切,意见、建议之及时、中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科学家相对要单一刻板一些,杨振宁先生作为世界物理学界顶级的科学家自然不会例外,但通过阅读杨先生的文章,会发现他不仅没有局限于自己所研究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倡导他身边的物理学家们多听一听医学家、化学家、经济学家、寄生虫学家等各方面的科学研究者谈谈他们各自研究的情况,这种介绍自然不会是特别专业的,一般也能听得懂。杨先生认为这样的“非正式讨论会”对于他和同事们的物理学研究有启发。“有些是没有用处的,但可以使我们知道其他学科的发展方向。保持广泛的兴趣,对于沟通各个学科之间的情况,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聂华桐博士跟随杨振宁先生多年,1982年9月,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介绍说,杨先生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么大的成就,“是他的个性和才智融为一体的结果”,“杨先生具备一些一般人不能同时具有的性格”。

聂华桐博士从三个方面介绍杨振宁先生不同寻常的性格:首先,“杨先生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扎实实的,讲求实际效果”。“杨先生一方面很实在,一方面又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显然,“很实在”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对似乎有些冲突的个性元素在杨先生身上同时体现出来,是他迥异于常人的一个特点。

其次,“杨先生的兴趣非常广泛。他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历史,对传记和考古——中国的以及埃及及其他许多地方的考古都了解得很多,而且他也爱好音乐、艺术和摄影。”杨先生在物理方面的兴趣也是广泛的,“在统计物理原理,在万有引力理论方面,在强作用和弱作用理论方面,他都有兴趣。他对纯理论的东西有兴趣,对实验的东西同样也感兴趣。”聂华桐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自己随时都在吸收新的东西,但一般来说,兴趣太广了往往难以安心对一件工作钻得很深。但“杨先生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他对多方面的事情深感兴趣,而同时又能坐下来就很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作出重要的贡献。”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聂华桐认为杨振宁先生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品质,就是诚实”。看了他的解释后,我才明白他所说的“诚实”,是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之外,对自己的诚实。“做研究工作的人都了解,当一件事情是未知的时候,常常是非常混乱的。”而要从其中“把一个正确而真实的东西找出来,假如你不是一个对自己很诚实的人,那是不容易做到的。”在聂华桐看来,自我欣赏、自鸣得意、自欺欺人等,都是“对自己不诚实”。应该说,“对自己不诚实”这个概念真是既熟悉又陌生,称之为“最大的不诚实”并不为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