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
高考失利,家长要做子女的盟军

 

  本版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高考分数和录取结果陆续公布。面对考试与学习,分数与排名,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

  ——————————

  “你都拿出课本了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今年高考结束后约20天,王淼的女儿接到了某校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记者注)的考试通知。坐高铁前往考点的前两个小时,女儿始终没有翻看复习资料,对此王淼大发雷霆。

  事后她觉得自己被焦虑冲昏了头脑,“两个小时能学多少?我可真够差劲的”。

  由于高考成绩不如预期,女儿只想学习化学专业,所以能报考的理想院校很少。王淼将强基计划当作女儿入读理想院校的“救命稻草”。“其实可以猜到,我们这次就是陪跑。”王淼介绍,本次该高校仅录取3人,高考分数占比85%,而参加考试的学生很多,女儿的成绩并未排在前列。

  王淼回忆,女儿备考时每天都在看书,考试前一天甚至复习到了晚上11点。尽管如此,她还是因为女儿趴在床上,而非在桌子前学习而发火。

  成绩出来后,女儿排名第五,和录取分数线仅差两分。王淼很难受,“现在我都听不得这所学校的名字”。

  高考分数和录取结果陆续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成绩理想的学生,拿到心仪高校的入场券,安心享受假期;高考成绩不如预期的学生,日子就没这么好过了,痛苦失落常伴左右。作为失利考生的家长,也时常被焦虑围绕。

  那么,面对高考失利,家长的焦虑如何缓解?他们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子女?

  高考失利以后

  王淼的女儿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初升高时被保送进了北京排名前十高中的尖子班。然而,好势头没有持续。由于喜爱化学,女儿在高中时选择了不擅长的数理化方向,刚入学时排名前50,到了高三排在250名开外。王淼说,女儿的分数够上一个没那么好的“211”,和模考成绩相差不大,“但这种落差感让我难以接受”。

  王淼和丈夫均毕业于全国排名前五的大学,且工作单位都很好。“平时接触到的人和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好的毕业院校为学生发展带来的助力。”王淼说,当你知道什么是更优质的,你会希望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即便是所谓的‘降级’,我也希望可以在一个差距不大的范围内”。

  初中的好成绩和父母的高学历,让家长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当期待落空,便容易引发焦虑。高考后很多人来询问王淼女儿的高考成绩,她对此很反感。“我恨不得把他们都拉黑,有时甚至会想,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是真的关心我?”有人发来历年分数段,她想:“我都研究一年了,还需要你发我?”王淼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自己过度敏感,另一方面他人的过度关注是一种缺乏边界感的表现,是一种冒犯。

  因子女高考失利而焦虑的还有林木。他的儿子5年前参加高考,分数比平时低了近30分。知道成绩后,儿子把自己锁在房间内,两周没有出家门。对于儿子的痛苦,林木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段时间,林木总是回想高考前的细节,不断自责:“如果高考前带他出去玩一天,放松心情,结果会不会好一点?”“如果去考场前,嘱咐几句注意细节,是不是能提高几分?”林木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两周瘦了8斤,嘴边起了一圈泡。

  “孩子高考失利,家长在初期出现失望,甚至埋怨的想法和情绪是正常的。”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贾洪武认为,家长要具备共情精神,“高考失利,父母难受,孩子也难受。”当家长意识到这点,他们对孩子失望和怨恨的情绪就会减轻,转变为关怀,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贾洪武同时表示,实事求是也很重要。父母往往会对子女有一些理想化的期许,有的期望远超孩子的能力,当孩子没有发挥到最优水平,父母就会感到失落。

  在子女面前,家长应该怎么做

  面对高考失利,难受的不只父母,还有孩子。在子女面前,家长应该怎么做?

  林木回忆,虽然当时心里难受,但他尽量不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以免增加孩子的负担。面对外人的询问,他还会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不想让别人同情我,觉得我一点打击都承受不了”。林木很希望儿子复读,但是没对儿子明说,只是表示“无论怎么选,父母都会支持”“他已经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了”,林木相信儿子的判断力,同时担心父母的建议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作出不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