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大学教育 >
特別關注:習式外交,抓住了哪些關鍵點

 

原標題:習式外交,抓住了哪些關鍵點

習近平總書記於2012年底就任時,中國外交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局面。習近平主政后,採取了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重道義,講原則,謀共贏。一方面積極改善和穩定中美關系、推動了“共建新型大國關系”﹔另一方面,重視全球布局,在三個大的戰略方向上積極進取:其一,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其二,力推“一帶一路”的發展與建設,穩定周邊關系﹔其三,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促進在合作發展基礎上的安全合作。其結果是,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中國外交由被動變主動,從根本上扭轉了一度面臨的困難局面。今年兩會期間,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出席記者招待會時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創新。習式外交,已然成形。

把握大局,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發展

習式外交的確立,基於對世界局勢發展的兩個根本判斷:其一,世界戰略格局正在由單極向多極�多元發展。其二,世界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作為新興大國,中國隻有牢牢把握住這兩個基本發展方向,才能抓住戰略機遇、持續發展。

中美關系的走向,是左右世界兩個基本發展趨勢的關鍵。習式外交緊緊抓住了這一關鍵點,尋求扭轉局面的突破口。作為新興大國,中國與歷史上其他新興大國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中國並不挑戰由發達國家建立並領導的現行世界體系,而是以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積極姿態融入這個體系。其結果是,隨著中國實力迅速壯大,中美之間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賴局面,中美關系也因此超越了雙邊關系的范疇:中美之間產生的任何問題都具有世界影響力﹔世界上任何重大問題如果沒有中美之間的合作都難以得到管控和解決。避免零和游戲已經成為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共識。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習近平提出並大力推進中美“共建新型大國關系”這一基本戰略。其目的就是要在不損害各自核心利益、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尋求合作,避免對抗。在將兩國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通過制度化的磋商來協調管控兩國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與沖突。同時,在對等基礎上共同商討全球重大關切議題,找出最終解決的途經和方法。

為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發展,習近平採取了包括非傳統外交——與奧巴馬先后在加州庄園和中南海進行了長達20小時的非正式會談——在內的種種方式,闡明了中國願意並且能夠在世界重大問題上與美國合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意願,同時也明確表示中國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堅定立場。在2014年APEC會議后,中美兩國在環保、能源以及軍事互信等重大議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極大地改善了雙邊關系。

“共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努力,穩定和發展了中美關系,為中國外交化被動為主動打開了最關鍵的突破口。

面向世界,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

習近平就任時,中國面臨的外交困難局面,主要體現在亞太地區。習式外交順應了世界向多極�多元化發展的大趨勢,敏銳地走出亞太,拓展“外線”外交,面向全球布局。僅2014年間,習近平就造訪了18個國家。最高領導人如此高頻度的外交出訪節奏,史無前例。

首先,習式外交把握住了新興大國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發展目標。習近平在就任兩年內,旋風般地訪問了俄羅斯、南非、巴西、印度等主要新興大國,在重大戰略議題上與各國達成共識,夯實了金磚五國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促使金磚國家會議成為一個有實質內容的新興國家俱樂部。特別是創立了落戶上海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基金。這不僅標志著金磚五國以積極姿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而且對打破發達國家壟斷、促進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的實質性改革、改變目前世界金融體系的權責利分配嚴重不合理狀態、在重新分配世界經濟權重的基礎上重建世界金融體系等,都具有長遠的重大意義。

同時,習式外交積極出擊歐洲和拉美,拓展“外線”外交。習近平就任以來,高度重視中歐關系。在政治上,始終贊同歐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在經濟上,支持歐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安全上,積極保持同歐洲在重大關切問題上的磋商與協調。2014年3月下旬,習近平借參加海牙和安全峰會之機,對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四國進行了旋風般的訪問,不但針對歐洲最關注的核安全提出了以“理性、協調、並進”為主軸的核安全觀,而且倡議作為“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的中國和歐洲,要全面發展“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等四個方面的合作伙伴關系,提升了中歐交往的質量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