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浙教基〔2017〕84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初中学习中部分学科分化相对严重的现象,因材施教,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尊重学情差异、体现学科本质、转变学教方式,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尊重差异,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落实因材施教。为不同学习基础与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资源与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创新教学管理。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师资与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倾斜。

促进自主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自主管理的习惯,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实施要点

(一)根据校情自主确定分层教学学科与起始年级。

1.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目前主要在数学、英语、科学三科中选择进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分层走班教学的学科,并根据学科特点与学习分化情况确定分层的起始年级。

2.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应以进度相同的难度分层为主。九年级开始可探索内容分层的拓展性课程。

(二)科学进行学生分层与动态调整,合理安排分层教学的任课教师。

1. 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特点进行学生分层。可分两层,也可分三层,并科学合理地规划各层次的班级数。

2. 指导学生科学合理选择层次,依照程序提出申请。采用个人志愿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学生的层次。重点关注临界区段学生,做好沟通与指导。积极做好对学生、家长的政策解释与宣传动员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分层教学的意义与操作办法,确保学生分层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3. 建立学生分层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学生依照程序申请跨层流动。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4.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原则上教师须同时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在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时,教学任务分配应综合考虑,用人所长,适人适岗。

(三)尊重学科特点,坚持“学为中心”,提高教学针对性。

1. 分层走班教学须尊重学科特点,根据学科知识与能力体系,明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学科教学规律,合理控制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开展学习评价,以落实学习目标,促进思维发展。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探索依托专业功能教室开展教学活动。

2. 采用适切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时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学教方式的转变来推进分层走班教学改革。

3.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重在让学生“学有所得”,通过必要的反复,适当强化并落实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动机水平,提振学习信心,培养学习习惯;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重在让学生“学有所成”,帮助学生从模仿到独立,夯实学习基础,唤醒主体意识,体会学习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重在让学生“学有所长”,以欣赏、期待与激励为策略,鼓励自主学习,促进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对于少数学习能力特别优异的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采用循序渐进的自学作业,加大自主学习的比重。

(四)完善适应分层教学的学校教学常规与校本研修。

1. 根据分层走班教学的特点,完善学校教学常规。建立支持教学常规落实的校本研修制度,开展理解并落实分层走班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活动。

2. 完善学校集体备课的做法,帮助教师确立学科整体思路,掌握分层落实的方法,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作业编制以及教学重点等。

3. 强调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鼓励教师自主选编包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的校本作业,分层次布置、批改和辅导。

(五)完善走班常态下的班级管理机制和德育工作机制。